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温度和收缩裂缝控制措施在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核心研究点第10-14页
        1.2.1 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及温度作用第10-11页
        1.2.2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第11-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目前研究的不足第15-16页
        1.3.3 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第16页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第16-18页
2 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度收缩作用效应分析第18-58页
    2.1 利用 SAP2000 杆系-板壳模型计算的温度作用第18-20页
        2.1.1 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综合温差效应第18-19页
        2.1.2 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均匀降温模型建立第19-20页
    2.2 单层 315 米框架结构均匀降温的效应分析第20-37页
        2.2.1 结构整体的温度效应第21-27页
        2.2.2 结构端部的温度效应第27-30页
        2.2.3 温度作用下的结构应力分析第30-37页
    2.3 单层 300 米~500 米结构均匀降温的效应分析第37-49页
        2.3.1 框架结构随长度增长的变形分析第37-39页
        2.3.2 框架结构随长度增长的内力分析第39-46页
        2.3.3 框架结构随长度增长的应力分析第46-49页
    2.4 多层框架结构的温度效应分析第49-55页
        2.4.1 结构变形分析第49-50页
        2.4.2 结构内力分析第50-54页
        2.4.3 结构应力分析第54-55页
    2.5 本章小结第55-58页
3 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温度收缩裂缝控制措施第58-92页
    3.1 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预应力的技术措施分析第58-74页
        3.1.1 预应力在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设计原则第58-61页
        3.1.2 预应力次轴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1-68页
        3.1.3 预应力的约束效应分析第68-71页
        3.1.4 预应力框架梁中次轴力与预应力损失的关系第71-74页
    3.2 后浇带兼顾预应力筋张拉方案的优化设置第74-85页
        3.2.1 后浇带的合理布置原则第74-75页
        3.2.2 后浇带的合理布置方案第75-81页
        3.2.3 从力学的角度对后浇带的合理划分方案进行理论简析第81-85页
    3.3 补偿收缩混凝土在超长结构楼板裂缝控制中的应用第85-91页
        3.3.1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抗裂机理第85-86页
        3.3.2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效果第86-90页
        3.3.3 补偿收缩混凝土在超长结构楼板中应用的原则和方法第90-91页
    3.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4 裂缝控制方案的算例对比分析第92-118页
    4.1 基本算例方案信息第92-96页
        4.1.1 基本算例模型信息第92页
        4.1.2 算例的相关参数取值第92-95页
        4.1.3 预应力筋估算第95-96页
    4.2 后浇带布置新方案与原方案的对比第96-108页
        4.2.1 预应力结合后浇带布置的新方案第97-99页
        4.2.2 楼板的预压应力效应对比第99-104页
        4.2.3 框架梁端的控制截面应力对比第104-107页
        4.2.4 对比效果小结第107-108页
    4.3 结构端部设定向支座方案与原方案的对比第108-114页
        4.3.1 结构端部设定向支座的方案第108页
        4.3.2 楼板的温度应力对比第108-112页
        4.3.3 框架梁端的控制截面温度应力对比第112-114页
        4.3.4 对比效果小结第114页
    4.4 其他调整措施第114-116页
        4.4.1 截面和线型的调整第114-115页
        4.4.2 柱刚度的调整第115-116页
    4.5 单层超长混凝土框架的综合结构设计方案第116-117页
    4.6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5 考虑裂缝控制综合措施的设计方案第118-140页
    5.1 综合裂缝控制措施的设计方案第118-121页
        5.1.1 确定初步设计阶段的结构布置方案第118-119页
        5.1.2 荷载、综合温差效应组合及配筋设计第119-120页
        5.1.3 局部峰值拉应力和裂缝宽度验算第120-121页
    5.2 Sap2000 对算例方案分阶段施工模拟分析第121-135页
        5.2.1 预应力筋估算第121页
        5.2.2 综合作用效应的各阶段工况模拟第121-122页
        5.2.3 各阶段施工工况分析第122-135页
        5.2.4 模拟阶段施工分析总结第135页
    5.3 非预应力筋配筋计算第135-138页
        5.3.1 框架梁配筋第135-137页
        5.3.2 框架柱配筋第137-138页
    5.4 最大裂缝宽度验算第138-139页
        5.4.1 框架梁裂缝宽度验算第138页
        5.4.2 框架柱裂缝宽度验算第138-139页
    5.5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40-142页
    6.1 本文的初步研究成果第140-141页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侧窗形式的重庆地区高校普通教室天然采光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
下一篇: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BC.316-AD.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