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材料论文

泡沫铝填充管的吸能特性研究及其在轿车前纵梁结构中的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课题来源第12-13页
    1.2 泡沫铝的简介第13-18页
        1.2.1 泡沫铝的材料概述第13-14页
        1.2.2 泡沫铝的性能概述第14-16页
        1.2.3 泡沫铝的制备方法第16-18页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8-27页
        1.3.1 泡沫铝的试验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2 应变率相关性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3 夹芯结构吸能特性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4 泡沫铝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第22-27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二章 泡沫铝的准静态和动态性能试验研究第30-50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泡沫铝的准静态性能试验研究第30-38页
        2.2.1 准静态压缩试验方法及试验参数定义第30-31页
        2.2.2 泡沫铝的压缩试样制备第31-33页
        2.2.3 准静态压缩的试验结果分析第33-35页
        2.2.4 准静态压缩力学性能的理论分析第35-38页
        2.2.5 准静态拉伸性能试验第38页
    2.3 泡沫铝的力学特性影响因素分析第38-41页
        2.3.1 孔隙率的影响第38-39页
        2.3.2 孔径的影响第39-40页
        2.3.3 泡沫铝材的各向同性第40-41页
    2.4 泡沫铝的动态性能试验研究第41-49页
        2.4.1 SHPB 试验的原理简介第41-44页
        2.4.2 冲击试样的制备原则第44-46页
        2.4.3 冲击试验的结果分析第46-47页
        2.4.4 应变率相关性分析第47-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泡沫铝及其填充结构的数值模拟与试验分析第50-70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泡沫铝裸材的数值模拟第50-58页
        3.2.1 泡沫铝微观结构的建模方法第50-52页
        3.2.2 泡沫铝的本构方程第52-55页
        3.2.3 商用软件的泡沫材料本构模型第55-56页
        3.2.4 泡沫铝压缩过程的数值模拟第56-58页
    3.3 薄壁金属圆管的数值模拟与试验分析第58-63页
        3.3.1 管材力学参数的试验提取第58-60页
        3.3.2 薄壁金属圆管的准静态压缩试验分析第60-62页
        3.3.3 薄壁金属圆管的准静态压缩数值模拟第62-63页
    3.4 泡沫铝填充管的数值模拟与试验分析第63-69页
        3.4.1 泡沫铝填充管的准静态压缩试验分析第63-66页
        3.4.2 填充结构的相互作用效应第66-68页
        3.4.3 泡沫铝填充管的准静态压缩数值模拟第68-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泡沫铝填充管的抗冲击吸能特性多目标优化第70-86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抗冲击吸能特性的评价指标第70-72页
    4.3 填充结构的抗冲击吸能特性数值模拟第72-79页
        4.3.1 有限元建模第72-73页
        4.3.2 设计变量选取第73-74页
        4.3.3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第74-79页
    4.4 填充结构的抗冲击吸能特性多目标优化设计第79-84页
        4.4.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建立第79-80页
        4.4.2 近似模型的建立第80-83页
        4.4.3 多目标优化求解第83-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填充泡沫铝的轿车前纵梁结构安全性研究第86-98页
    5.1 引言第86-87页
    5.2 正面 40%偏置碰撞安全性研究第87-90页
        5.2.1 整车模型第87-88页
        5.2.2 简化模型第88页
        5.2.3 变形时序图第88-89页
        5.2.4 碰撞系统能量分析第89-90页
    5.3 泡沫铝填充的前纵梁结构第90-93页
    5.4 填充泡沫铝的车身结构碰撞安全性分析第93-96页
        5.4.1 前纵梁变形模式分析第93-94页
        5.4.2 碰撞加速度分析第94-95页
        5.4.3 侵入量分析第95-96页
    5.5 本章小结第96-98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8-100页
    论文总结第98-99页
    研究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附件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BC.316-AD.2012)
下一篇:无人机电力巡线智能避障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