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第14-18页 |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 第19-21页 |
2 《克罗茨纳赫笔记》文本问题梳理 | 第21-30页 |
2.1 《克罗茨纳赫笔记》文本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第21-22页 |
2.2 《克罗茨纳赫笔记》版本源流及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3 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参阅文献梳理 | 第23-25页 |
2.4 《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写作过程及主题索引梳理 | 第25-28页 |
2.5 《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的问题场域 | 第28-30页 |
3 马克思写作《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原因 | 第30-42页 |
3.1 时局变动下的利益纷争与思想争鸣 | 第30-32页 |
3.2 现实利益与理性国家观的触碰 | 第32-34页 |
3.3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的解放问题渐行渐远 | 第34-36页 |
3.4 人本主义的光芒——费尔巴哈的影响 | 第36-39页 |
3.5 时代的同路者——赫斯的影响 | 第39-42页 |
4 《克罗茨纳赫笔记》文本解读 | 第42-50页 |
4.1 重塑国家与法的现实性基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问题的深入思考 | 第42-44页 |
4.2 揭露私有制的人民主权骗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大胆批判 | 第44-46页 |
4.3 剖析主观唯心主义的种种弊端——马克思对施蒂纳思想的强烈质疑 | 第46-47页 |
4.4 实现“哲学-政治”话语的初步突破——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思考的进一步推进 | 第47-50页 |
5 《克罗茨纳赫笔记》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 第50-57页 |
5.1 《克罗茨纳赫笔记》前后马克思著作的理论逻辑考察 | 第50-52页 |
5.2 《克罗茨纳赫笔记》在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特殊地位 | 第52-55页 |
5.3 《克罗茨纳赫笔记》价值的局限性 | 第55-57页 |
6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