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法律意识的社会学研究--以上海为例
内容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6页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6-27页 |
(一)科技进步与法律意识的紧张关系 | 第17-25页 |
(二)科技创新与法律意识的理性平衡 | 第25-27页 |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进路 | 第27-32页 |
(一)基于图式理论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 第27-30页 |
(二)外在要素切入图式后的研究进路 | 第30-32页 |
三、核心概念的确定 | 第32-46页 |
(一)法律意识及其内在维度 | 第33-35页 |
(二)科技成果及其转化 | 第35-38页 |
(三)科研人员及其身份属性 | 第38-46页 |
第二章 科研人员法律意识研究的法社会学融合 | 第46-81页 |
一、法律意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46-55页 |
(一)国外法律意识的研究传统 | 第47-49页 |
(二)国内法律意识的研究传统 | 第49-55页 |
二、科研人员法律意识研究的学科范式 | 第55-64页 |
(一)法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法律意识研究 | 第55-58页 |
(二)科学社会学:科学精神的市场化转向 | 第58-61页 |
(三)法律意识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 第61-64页 |
三、科技成果转化与法律意识的研究融合 | 第64-81页 |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性 | 第65-68页 |
(二)内在维度向外在维度的研究扩张 | 第68-71页 |
(三)图式假设:资源、制度和空间要素的切入 | 第71-77页 |
(四)内在维度的问卷调查样本和可靠性检验 | 第77-81页 |
第三章 生产资源驱动的内生利用型法律意识 | 第81-134页 |
一、内在维度法律意识的问卷分析 | 第81-95页 |
(一)法律认知平均水平和属性差异 | 第82-86页 |
(二)法律情感平均水平和属性差异 | 第86-88页 |
(三)法律评价平均水平和属性差异 | 第88-91页 |
(四)法律意识内在维度的综合分析 | 第91-95页 |
二、资源驱动:科研人员优势累积中的国家法意识 | 第95-107页 |
(一)优势累积的经费资源竞争关系 | 第96-99页 |
(二)应用性科技成果的生产逻辑 | 第99-104页 |
(三)国家法意识缺席下的法律认知 | 第104-107页 |
三、知识产权的符号取向和成果生产的理性选择 | 第107-121页 |
(一)知识产权生产的“符号隐喻” | 第108-113页 |
(二)知识产权再生产的理性选择 | 第113-119页 |
(三)科研优先:科技成果生产中的法律理想 | 第119-121页 |
四、法律利用的行动观念和内生利用型法律意识 | 第121-134页 |
(一)法律行动的内在意识及属性差异 | 第122-125页 |
(二)法律利用:内在意识的行动表达 | 第125-130页 |
(三)由内而外:资源驱动的内生利用型法律意识 | 第130-134页 |
第四章 交易制度阻滞的外发反抗型法律意识 | 第134-188页 |
一、内在维度法律意识的问卷分析 | 第134-148页 |
(一)法律认知平均水平和属性差异 | 第135-139页 |
(二)法律情感平均水平和属性差异 | 第139-141页 |
(三)法律评价平均水平和属性差异 | 第141-144页 |
(四)法律意识内在维度的综合分析 | 第144-148页 |
二、公权扩张的国家法律制度逻辑 | 第148-161页 |
(一)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下的公权扩张 | 第149-154页 |
(二)契约自由被抑制中的交易效率 | 第154-159页 |
(三)国家法越位下的法律情感 | 第159-161页 |
三、角色转化和法律控制下的交易预期 | 第161-176页 |
(一)成果交易角色的转换和分层 | 第162-165页 |
(二)交易秩序的法律冲突和控制 | 第165-170页 |
(三)法律理性:成果交易的预期和动机 | 第170-176页 |
四、法律反抗的行动观念和外发反抗型法律意识 | 第176-188页 |
(一)法律行动的内在意识及属性差异 | 第176-180页 |
(二)法律反抗:相对弱者的关联交易 | 第180-184页 |
(三)由外而内:制度阻滞的外发反抗型法律意识 | 第184-188页 |
第五章 转化空间互动中的传统逃避型法律意识 | 第188-236页 |
一、内在维度法律意识的问卷分析 | 第188-201页 |
(一)法律认知平均水平和属性差异 | 第189-192页 |
(二)法律情感平均水平和属性差异 | 第192-194页 |
(三)法律评价平均水平和属性差异 | 第194-197页 |
(四)法律意识内在维度的综合分析 | 第197-201页 |
二、科层制与微观组织管理体制 | 第201-213页 |
(一)管理与学术之间的身份选择 | 第201-206页 |
(二)微观组织中的绩效考核 | 第206-210页 |
(三)科层与绩效中的敬畏性评价 | 第210-213页 |
三、文化传统和社会情境的观念交织 | 第213-224页 |
(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律想象 | 第213-217页 |
(二)现代社会情境与国家法规范意识的互动 | 第217-221页 |
(三)传统与现代扭结中的自发逃避 | 第221-224页 |
四、法律行动的观念和传统逃避型法律意识 | 第224-236页 |
(一)法律行动的意识及属性差异 | 第224-227页 |
(二)法律逃避:科技创业的民间法规范 | 第227-232页 |
(三)内外互动:转化空间中的传统逃避型法律意识 | 第232-23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 第236-253页 |
一、总结:科研人员法律意识的图式互动及法律性建构 | 第236-248页 |
(一)互动图式:科研人员法律意识的整体特征 | 第237-244页 |
(二)法律意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法律性建构逻辑 | 第244-248页 |
二、讨论:反思与展望 | 第248-253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248-249页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49-250页 |
(三)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250-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71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271-277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277-280页 |
附录三:《访谈对象编码》 | 第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