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不足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思想道德素质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20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思想道德 | 第15-16页 |
(二)思想道德素质 | 第16-17页 |
(三)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 第17-18页 |
二、思想道德素质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一)新时代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论阐释 | 第18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阜阳地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分析 | 第20-33页 |
一、阜阳地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卷调查 | 第20-25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0页 |
(二)问卷设计 | 第20页 |
(三)调查对象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0-25页 |
二、阜阳地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方面 | 第25-29页 |
(一)彰显爱国主义 | 第25-26页 |
(二)热爱生活 | 第26-27页 |
(三)乐于助人 | 第27页 |
(四)独立自主能力强 | 第27-28页 |
(五)为人诚实友善 | 第28-29页 |
三、阜阳地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一)法律意识较为淡漠 | 第29页 |
(二)社会公德意识较为缺失 | 第29-30页 |
(三)缺乏感恩意识 | 第30-31页 |
(四)团结协作意识薄弱 | 第31页 |
(五)心智较为脆弱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阜阳地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2页 |
一、阜阳地区农村社会因素 | 第33-35页 |
(一)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 第33-34页 |
(二)社会网络媒体的影响 | 第34页 |
(三)社会多元经济的影响 | 第34-35页 |
二、阜阳地区农村学校因素 | 第35-37页 |
(一)农村中学对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不够重视 | 第35-36页 |
(二)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 | 第36页 |
(三)农村中学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 第36-37页 |
三、阜阳地区农村家庭因素 | 第37-39页 |
(一)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 第37-38页 |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 第38页 |
(三)家庭结构失调导致教育缺位 | 第38-39页 |
四、阜阳地区农村中学生自身因素 | 第39-42页 |
(一)阜阳农村中学生的特点 | 第40页 |
(二)农村中学生道德观念存在偏差 | 第40-41页 |
(三)农村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足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提升阜阳地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策 | 第42-50页 |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保障 | 第42-44页 |
(一)发展阜阳本地经济 | 第42-43页 |
(二)发展农村社会文明 | 第43页 |
(三)发挥网络媒体作用 | 第43-44页 |
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中学教师素质 | 第44-46页 |
(一)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度 | 第44-45页 |
(二)改善教师教育方式 | 第45页 |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 | 第45-46页 |
三、重视阜阳地区农村家庭教育 | 第46-48页 |
(一)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 第46页 |
(二)改善家长教育方式 | 第46-47页 |
(三)改善家庭人际关系 | 第47-48页 |
四、提高阜阳地区农村中学生自身素质 | 第48-50页 |
(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 第48页 |
(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 第48页 |
(三)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