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铁路通过能力、运送能力论文

高速铁路到发线及咽喉配置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17-34页
    2.1 车场布置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第17-22页
        2.1.1 整体车场布局第17-20页
        2.1.2 车场形式第20-22页
    2.2 到发线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第22-24页
        2.2.1 到发线数量第22-23页
        2.2.2 到发线分组第23页
        2.2.3 到发线与站台的关系第23-24页
    2.3 咽喉区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第24-28页
        2.3.1 道岔型号第24-26页
        2.3.2 咽喉区平行进路数量第26-27页
        2.3.3 咽喉区长度第27-28页
    2.4 其他车站设备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第28-34页
第三章 高速铁路车站作业分析第34-56页
    3.1 高速铁路列车作业过程分析第34-44页
        3.1.1 列车在站作业过程第34-36页
        3.1.2 列车作业占用咽喉区及到发线时间的计算第36-41页
        3.1.3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确定第41-44页
    3.2 车站到发线多目标分层决策模型第44-51页
        3.2.1 到发线选择的约束条件第44-45页
        3.2.2 到发线选择的优化目标第45-47页
        3.2.3 多目标分层决策模型第47-50页
        3.2.4 多目标分层决策算法第50-51页
    3.3 车站咽喉区进路选择模型第51-54页
        3.3.1 咽喉区抽象网络图建立第51页
        3.3.2 咽喉区进路集合的确定第51-52页
        3.3.3 车站咽喉区进路的选择模型第52-54页
        3.3.4 车站咽喉进路选择算法第54页
    3.4 车站作业进路的整体选择第54-56页
第四章 到发线及咽喉配置对车站通过能力影响的仿真模型第56-77页
    4.1 到发线及咽喉对车站通过能力影响的仿真策略第56-57页
        4.1.1 仿真方法概述第56-57页
        4.1.2 仿真所需的基础资料及参数第57页
    4.2 不同配置下咽喉区长度的推算第57-67页
        4.2.1 咽喉区基本结构第57-58页
        4.2.2 咽喉区长度构成要素及参数第58-61页
        4.2.3 咽喉线束区长度推算公式第61-66页
        4.2.4 咽喉进路区长度推算模型第66-67页
    4.3 到发线及咽喉对通过能力影响的仿真模型第67-77页
        4.3.1 仿真系统的实体及属性第67-70页
        4.3.2 仿真系统的进程第70-71页
        4.3.3 仿真流程图第71-77页
第五章 到发线及咽喉配置对车站通过能力影响的仿真实例第77-102页
    5.1 仿真实验的假设条件第77页
    5.2 仿真随机数的生成第77-78页
    5.3 单变量仿真实验设计第78-91页
        5.3.1 到发线数量对通过能力的影响仿真实验第78-86页
        5.3.2 咽喉区长度对通过能力的影响仿真实验第86-88页
        5.3.3 道岔侧向限速对通过能力的影响仿真实验第88-91页
    5.4 多变量仿真实验设计第91-102页
        5.4.1 道岔号码、咽喉长度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91-97页
        5.4.2 到发线数量、咽喉长度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97-102页
结论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9页
附录第109-124页
    附录1 右咽喉进路表(12条到发线为例)第109-112页
    附录2 右咽喉冲突矩阵(12条到发线为例)第112-113页
    附录3 仿真程序第113-12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铁运营突发事故危险源分级研究
下一篇:重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