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氮营养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遗传解析

符号说明第4-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引言第12-17页
    1.1 研究现状第12-17页
        1.1.1 氮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12-13页
        1.1.2 植物根系养分吸收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3-14页
        1.1.3 小麦植株叶绿素研究现状第14-15页
        1.1.4 QTL定位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2页
    2.1 试验材料第17页
        2.1.1 供试小麦材料第17页
        2.1.2 供试大田土壤第17页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17-19页
        2.2.1 营养液培养试验第17-19页
            2.2.1.1 长期低氮胁迫培养试验第18页
            2.2.1.2 氮养分中断与重新供应试验第18页
            2.2.1.3 硝态氮吸收动力学特征试验第18-19页
            2.2.1.4 根际营养液pH值变化特性试验第19页
        2.2.2 萌发期试验第19页
        2.2.3 田间试验第19页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9-22页
        2.3.1 营养液培养试验和萌发期试验第20-21页
        2.3.2 田间试验第21-22页
        2.3.3 数据分析第2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2-50页
    3.1 泰农18和临麦6号在不同氮处理下各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第22-30页
        3.1.1 苗期植株形态、生物量和氮效率相关性状第22-25页
        3.1.2 氮养分中断与重新供应后氮素吸收累积特性第25-26页
        3.1.3 硝态氮吸收动力学特征第26页
        3.1.4 根际营养液pH值变化特征第26-28页
        3.1.5 不同生育期叶绿素SPAD值第28-29页
        3.1.6 成熟期植株形态、产量和氮效率相关性状第29-30页
    3.2 小麦RIL群体各性状的表型差异和QTL分析第30-50页
        3.2.1 萌发期生物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第31页
        3.2.2 低氮处理对RIL群体产量和氮效率相关性状的影响第31-35页
        3.2.3 成熟期性状的相关分析第35-39页
        3.2.4 生物量、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第39-49页
        3.2.5 高频QTL第49页
        3.2.6 QTL簇第49-50页
4 讨论第50-55页
    4.1 泰农18和临麦6号氮素利用相关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分析第50-53页
        4.1.1 根系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分析第50-51页
        4.1.2 氮效率相关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分析第51-53页
    4.2 小麦氮素利用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第53-55页
        4.2.1 RIL群体性状间的表型差异及相关性第53页
        4.2.2 重要QTL分析第53-54页
        4.2.3 重要QTL簇分析第54-55页
        4.2.4 4B染色体对解释基因型差异的重要价值第55页
5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苗期耐冷QTL初步定位与分析
下一篇:玉米花发育基因ZAP1的克隆与功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