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前言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 1.1 玉米花的结构特点及发育模式 | 第15-16页 |
| 1.2 花发育ABCDE模型 | 第16-20页 |
| 1.2.1 拟南芥ABCDE模型 | 第16-17页 |
| 1.2.2 玉米与水稻的ABCDE模型 | 第17-20页 |
| 1.3 MADS-box基因的类型、其结构特点及作用方式 | 第20-21页 |
| 1.3.1 MADS-box基因的类型及结构 | 第20页 |
| 1.3.2 MADS-box基因的作用方式 | 第20-21页 |
| 1.4 可变剪接 | 第21-23页 |
| 1.5 基因复制 | 第23-24页 |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玉米AP1-Like基因可变剪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36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2.1.1 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的获得 | 第26页 |
| 2.1.2 玉米AP1-Like基因可变剪接分析 | 第26页 |
| 2.1.3 玉米AP1-Like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第26-27页 |
| 2.1.4 玉米AP1-Like基因的启动子分析 | 第27页 |
| 2.1.5 玉米AP1-Like基因RNA-seq表达数据分析 | 第27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 2.2.1 玉米AP1-Like基因可变剪接分析 | 第27-32页 |
| 2.2.2 玉米AP1-Like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第32-33页 |
| 2.2.3 玉米AP1-Like基因的启动子分析 | 第33-34页 |
| 2.2.4 玉米AP1-Like基因RNA-seq表达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 2.3 讨论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玉米ZAP1基因克隆及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36-52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7页 |
| 3.1.1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 3.1.2 试剂 | 第36页 |
| 3.1.3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 3.1.4 ZAP1基因的克隆 | 第37-41页 |
| 3.1.5 ZAP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42页 |
| 3.1.6 拟南芥的播种培育 | 第42-43页 |
| 3.1.7 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的制备 | 第43-44页 |
| 3.1.8 农杆菌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 | 第44页 |
| 3.1.9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及培养 | 第44-45页 |
| 3.1.10 拟南芥潮霉素抗性苗的分子鉴定 | 第45-47页 |
| 3.1.11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观察 | 第47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 3.2.1 玉米基因组中ZAP1基因 | 第47页 |
| 3.2.2 ZAP1基因的克隆 | 第47-48页 |
| 3.2.3 ZAP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鉴定 | 第48-49页 |
| 3.2.4 转化拟南芥T0代种子的筛选与培养 | 第49页 |
| 3.2.5 拟南芥潮霉素抗性苗的分子鉴定 | 第49-50页 |
| 3.2.6 过表达ZAP1转基因拟南芥的花器官观察 | 第50-51页 |
| 3.3 讨论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玉米ZAG2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2-58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 4.1.1 材料 | 第52页 |
| 4.1.2 试剂 | 第52页 |
| 4.1.3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 4.1.4 ZAG2基因的克隆 | 第52-53页 |
| 4.1.5 ZAG2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3-54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 4.2.1 ZAG2基因的克隆 | 第54-55页 |
| 4.2.2 ZAG2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鉴定 | 第55-56页 |
| 4.3 结论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附录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