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2.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退运锂离子电池梯次开发利用管理方法 | 第15-19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管理流程 | 第15-16页 |
2.3 工作流程 | 第16-18页 |
2.3.1 提出总体研究设想 | 第16-17页 |
2.3.2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 第17-18页 |
2.3.3 项目实施 | 第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退运锂离子电池特性研究 | 第19-40页 |
3.1 引言 | 第19页 |
3.2 退运电池衰退电化学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3.3 退运电池容量特性研究 | 第20-25页 |
3.3.1 容量的测试方法 | 第20-21页 |
3.3.2 容量的统计学分布特性 | 第21-22页 |
3.3.3 影响容量衰退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22-25页 |
3.4 退运电池内阻特性研究 | 第25-30页 |
3.4.1 内阻的测试方法 | 第25-27页 |
3.4.2 内阻的统计学分布特性 | 第27-28页 |
3.4.3 内阻与SOC关系 | 第28-29页 |
3.4.4 容量与内阻的相关性 | 第29-30页 |
3.5 退运电池倍率放电特性研究 | 第30-31页 |
3.6 退运电池低温特性研究 | 第31-32页 |
3.7 退运电池自放电特性研究 | 第32-36页 |
3.7.1 自放电测试方法 | 第33-34页 |
3.7.2 退运电池自放电测试 | 第34-36页 |
3.8 退运电池再循环特性研究 | 第36-3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退运锂离子电池一致性评价体系研究 | 第40-51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不一致性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1 容量和能量利用方面 | 第40页 |
4.2.2 功率输出方面 | 第40页 |
4.2.3 电池组状态估算方面 | 第40-41页 |
4.3 电池组不一致性评价指标 | 第41-46页 |
4.3.1 欧姆压降差异 | 第41-43页 |
4.3.2 极化电压差异 | 第43页 |
4.3.3 电池SOC差异 | 第43-45页 |
4.3.4 电池最大可用容量差异 | 第45-46页 |
4.4 电池不一致性评价效果验证 | 第46-49页 |
4.4.1 直流内阻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2 极化电压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3 电池的最大可用容量和SOC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基于电池组容量利用率的一致性量化评价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退运锂离子电池容量快速估算方法研究 | 第51-56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5.3 模型输入参数确定 | 第52-53页 |
5.4 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5.5 模型验证 | 第54-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退运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筛选成组方法研究 | 第56-62页 |
6.1 引言 | 第56页 |
6.2 筛选原则 | 第56-58页 |
6.3 容量筛选 | 第58-59页 |
6.4 内阻筛选 | 第59-60页 |
6.5 自放电筛选 | 第60页 |
6.6 退运电池分等级成组 | 第60-6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7章 退运动力电池在梯次利用中的经济性分析 | 第62-72页 |
7.1 引言 | 第62页 |
7.2 案例一:储能系统在峰谷电价下的套利应用 | 第62-64页 |
7.2.1 基本参数 | 第62-63页 |
7.2.2 价格分析 | 第63-64页 |
7.3 案例二:应用储能系统来提高风电接纳能力 | 第64-68页 |
7.3.1 基本参数 | 第65-67页 |
7.3.2 效益分析 | 第67-68页 |
7.4 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7.4.1 定价格下效益与储能系统配置容量的关系 | 第68-69页 |
7.4.2 储能系统容量与价格的关系 | 第69页 |
7.4.3 储能容量为3000MWh时的储能指导价格 | 第69-7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8章 结束语 | 第72-73页 |
8.1 实施成果及意义 | 第72页 |
8.2 总结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