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导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4 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7-42页 |
2.1 农牧民增收研究 | 第27-35页 |
2.1.1 农牧民收入增长理论 | 第27-28页 |
2.1.2 农民增收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2.1.3 农民增收政策 | 第30-31页 |
2.1.4 牧民增收状况、影响因素及政策 | 第31-35页 |
2.1.5 农牧民增收研究述评 | 第35页 |
2.2 可持续生计与农牧民增收 | 第35-40页 |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 第35-37页 |
2.2.2 可持续生计实证研究 | 第37-40页 |
2.2.3 可持续生计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第40页 |
2.3 文献述评 | 第40-42页 |
3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42-57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42-44页 |
3.1.1 牧民 | 第42-43页 |
3.1.2 牧民收入 | 第43-44页 |
3.1.3 可持续生计 | 第44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44-51页 |
3.2.1 收入理论 | 第44-49页 |
3.2.2 外部性理论 | 第49页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9-51页 |
3.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51-55页 |
3.3.1 可持续生计内涵 | 第51-52页 |
3.3.2 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内蒙古牧民收入演变历程及特征分析 | 第57-81页 |
4.1 牧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分析 | 第57-62页 |
4.1.1 迅猛增长阶段 | 第58页 |
4.1.2 波动增长阶段 | 第58-59页 |
4.1.3 高速增长阶段 | 第59页 |
4.1.4 明显下降阶段 | 第59-60页 |
4.1.5 恢复增长阶段 | 第60-62页 |
4.2 牧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分析 | 第62-67页 |
4.2.1 一级收入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4.2.2 二级收入结构分析 | 第64-66页 |
4.2.3 三级收入结构分析 | 第66-67页 |
4.3 牧民收入的差距变化分析 | 第67-77页 |
4.3.1 区域差距分析 | 第67-71页 |
4.3.2 城乡差距分析 | 第71-75页 |
4.3.3 内部差距分析 | 第75-77页 |
4.4 牧民收入增长特征总结 | 第77-79页 |
4.4.1 牧民收入增长极不稳定且增速趋缓 | 第77-78页 |
4.4.2 牧民收入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 第78页 |
4.4.3 牧民收入增长呈现极不平衡特征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5 牧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第81-93页 |
5.1 牧民增收的分析思路 | 第81-84页 |
5.1.1 基于可持续生计资本的视角 | 第81页 |
5.1.2 牧民收入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81-84页 |
5.2 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91页 |
5.2.1 脆弱性背景的冲击 | 第84-85页 |
5.2.2 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影响 | 第85-90页 |
5.2.3 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 第90-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6 牧民收入水平及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93-128页 |
6.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93-95页 |
6.2 数据来源及问卷设计 | 第95-96页 |
6.2.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 第95-96页 |
6.2.2 问卷设计 | 第96页 |
6.3 样本牧户家庭特征及收入水平描述 | 第96-105页 |
6.3.1 样本牧户家庭特征 | 第96-97页 |
6.3.2 样本牧户人均收入水平及增长 | 第97-99页 |
6.3.3 样本牧户人均收入来源及结构 | 第99-103页 |
6.3.4 样本牧户的收入差距状况 | 第103-105页 |
6.4 牧户收入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05-121页 |
6.4.1 模型的设定与说明 | 第105页 |
6.4.2 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第105-115页 |
6.4.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115-121页 |
6.5 牧户收入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21-127页 |
6.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121页 |
6.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21-122页 |
6.5.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122-12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7 促进内蒙古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 第128-139页 |
7.1 明确牧民增收目标,完善牧民增收思路 | 第128-129页 |
7.1.1 明确牧民增收目标与内涵 | 第128页 |
7.1.2 完善牧民增收思路 | 第128-129页 |
7.2 完善牧区草原确权制度,挖掘自然资本增收潜力 | 第129-131页 |
7.2.1 完善牧区草原确权承包制度 | 第129-130页 |
7.2.2 优化草原生态补偿政策 | 第130-131页 |
7.3 加强牧区物质资本建设,拓宽牧民经营收入增收空间 | 第131-132页 |
7.3.1 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 第131页 |
7.3.2 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131-132页 |
7.4 重视牧区人力资本积累,推动牧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 | 第132-133页 |
7.4.1 提高牧民的基础教育水平 | 第132-133页 |
7.4.2 加强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 | 第133页 |
7.5 完善牧区金融市场服务,激发牧民财产收入增长潜力 | 第133-134页 |
7.5.1 建设牧区金融服务体系 | 第133-134页 |
7.5.2 积极发展牧区小额信贷 | 第134页 |
7.5.3 创新牧区金融信贷产品 | 第134页 |
7.6 提升牧区社会资本水平,缩减牧户收入不平等差距 | 第134-136页 |
7.6.1 鼓励培育牧区合作组织 | 第135页 |
7.6.2 强化牧区基层组织作用 | 第135-136页 |
7.7 完善牧区政策支持体系,确保牧民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 | 第136-137页 |
7.7.1 改革完善畜草原牧业补贴政策 | 第136页 |
7.7.2 完善草原牧区社会保障机制 | 第136-137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9-142页 |
8.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42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3页 |
作者简介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