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 第8-15页 |
| 第一节 法院调解的概念和特征 | 第8-9页 |
| 一 法院调解的概念 | 第8页 |
| 二 法院调解的特征 | 第8-9页 |
| 第二节 法院调解的性质和功能 | 第9-11页 |
| 一 法院调解的性质 | 第9-10页 |
| 二 法院调解的功能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1-15页 |
| 一 我国古代的调处制度 | 第11-12页 |
| 二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调解制度 | 第12-13页 |
| 三 新中国的法院调解制度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制度考察 | 第15-22页 |
| 第一节 美国相关制度考察 | 第15-17页 |
| 一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 第15-16页 |
| 二 美国诉讼和解制度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德国相关制度考察 | 第17-19页 |
| 一 德国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 | 第17-18页 |
| 二 德国诉讼和解制度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日本相关制度考察 | 第19-20页 |
| 一 日本民事调停制度 | 第19页 |
| 二 日本诉讼和解制度 | 第19-20页 |
| 第四节 我国台湾地区相关制度考察 | 第20-22页 |
| 一 台湾地区的诉前调解 | 第20-21页 |
| 二 台湾地区的诉讼和解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我国法院调解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22-33页 |
| 第一节 我国法院调解现状 | 第22-26页 |
| 一 诉讼调解现状 | 第22-25页 |
| 二 非讼化调解现状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我国法院调解存在问题分析 | 第26-33页 |
| 一 诉讼调解存在问题分析 | 第26-31页 |
| 二 非讼化调解存在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构想 | 第33-41页 |
| 第一节 关于我国民事调解制度改革的观点 | 第33-34页 |
| 一 改良调解制度说 | 第33页 |
| 二 调审分离说 | 第33-34页 |
| 三 否定取代或分立说 | 第34页 |
| 第二节 以诉讼和解重塑诉讼调解 | 第34-36页 |
| 一 诉讼和解制度的优越性 | 第34-35页 |
| 二 诉讼和解制度的设计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完善法院非讼化调解 | 第36-39页 |
| 一 法院非讼化调解的适用范围与适用阶段 | 第37-38页 |
| 二 法院非讼化调解人员的任职资格与责任 | 第38页 |
| 三 法院非讼化调解的效力及与诉讼的关系 | 第38-39页 |
| 四 法院非讼化调解的程序救济和程序时限 | 第39页 |
| 第四节 赋予当事人民事调解程序选择权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注释 | 第42-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