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5页 |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 2. 文献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 3. 实证或实例分析法 | 第13页 |
| 4. 多部门综合分析法 | 第13页 |
| (四) 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一、 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 第15-22页 |
| (一) 环境污染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恶化 | 第15-18页 |
| 1. 外部环境污染物导致的环境问题 | 第15-16页 |
| 2. 农村内发型的环境污染 | 第16-18页 |
| (二) 环境恶化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 第18-20页 |
| 1. 耕地质量退化造成的影响 | 第18-19页 |
| 2. 水资源短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 第19页 |
| 3. 因环境污染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 第19-20页 |
| 4. 农村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 第20页 |
| (三) 农村环境问题与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的联系 | 第20-22页 |
| 1. 农村环境问题背后的本质——农村环境管理体制 | 第20-21页 |
| 2.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的现状 | 第21-22页 |
| 二、 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历史回顾 | 第22-33页 |
| (一) 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相关概念之厘清 | 第22-26页 |
| 1. 管理体制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 2. 农村的概念及范围 | 第24-25页 |
| 3. 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的定义 | 第25-26页 |
| 4. 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与城市环境管理体制的区别和联系 | 第26页 |
| (二)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的历史 | 第26-33页 |
| 1. 中央环保部门的变革 | 第26-28页 |
| 2. 地方上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环境管理体制发展 | 第28-33页 |
| 三、 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与当前农村环境问题不适性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 (一)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宏观上的缺陷 | 第33-36页 |
| 1. 纵向上的府际关系方面 | 第33-34页 |
| 2. 运行机制方面 | 第34-35页 |
| 3. 机构设置方面 | 第35-36页 |
| 4. 法律法规方面 | 第36页 |
| (二)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的具体问题 | 第36-39页 |
| 1. 横向交流与沟通不畅 | 第36-37页 |
| 2. 缺少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 | 第37页 |
| 3. 村委会的自治作用不明显 | 第37-38页 |
| 4. 地方环保部门资金短缺 | 第38-39页 |
| 四、 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缺陷的解决办法 | 第39-53页 |
| (一) 引入环境管理学中的冲突协同理论和生态学理论 | 第39-41页 |
| 1. 冲突系统理论 | 第39-40页 |
| 2. 生态学理论 | 第40-41页 |
| (二)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总体构建 | 第41-48页 |
| 1. 以大部门制作为环境管理体制构建的整体思路 | 第41-42页 |
| 2.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 3. 对各部门科学分工并明确各自职能 | 第43-44页 |
| 4. 改良跨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 | 第44-46页 |
| 5. 建立多元化的环境管理机制 | 第46-47页 |
| 6. 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督 | 第47-48页 |
| (三) 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的具体对策 | 第48-53页 |
| 1. 转变农业生产模式 | 第48-50页 |
| 2. 发挥村委会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 第50-51页 |
| 3. 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 第51-52页 |
| 4. 解决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紧张的困境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