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以经济学“外部性”理论为视角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环境公益诉讼概述 | 第13-19页 |
| (一)环境公益诉讼概念与特征 | 第13-14页 |
| 1.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 | 第13-14页 |
| 2.环境公益诉讼的特征 | 第14页 |
| (二)境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4-19页 |
| 1.英美法系 | 第14-15页 |
| 2.大陆法系 | 第15-19页 |
| 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问题分析 | 第19-27页 |
|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状况与立法问题 | 第19-21页 |
| 1.立法状况 | 第19-21页 |
| 2.立法问题 | 第21页 |
| (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状况与实践问题 | 第21-23页 |
| 1.实践状况 | 第21-22页 |
| 2.实践问题 | 第22-23页 |
| (三)我国现行环境侵权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 1.环境诉讼主体资格过于严格 | 第23-24页 |
| 2.现行诉讼时效不利于环境诉讼 | 第24页 |
| 3.举证原则不利于环境利益保护 | 第24-25页 |
| 4.损害结果认定制度不利于环境诉讼 | 第25页 |
| 5.事后补救不利于环境诉讼 | 第25-27页 |
| 三、建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外部性理论基础 | 第27-37页 |
|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 | 第27-29页 |
| 1.市场失灵 | 第27-28页 |
| 2.政府失效 | 第28-29页 |
|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 第29-31页 |
| 1.外部性理论基本内容 | 第29-30页 |
| 2.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分析 | 第30-31页 |
| (三)将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 | 第31-34页 |
| 1.公共解决方法 | 第31-32页 |
| 2.私人解决方法 | 第32-33页 |
| 3.最佳方案——环境公益诉讼 | 第33-34页 |
| (四)环境公益诉讼的正外部性效应 | 第34-37页 |
| 1.环境公益诉讼中个人成本与收益分析 | 第34-35页 |
| 2.环境公益诉讼中社会成本与收益分析 | 第35页 |
| 3.环境公益诉讼中正外部性的“内部化” | 第35-37页 |
| 四、建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设想 | 第37-45页 |
|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37-38页 |
| 1.规定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 2.设立约束机制 | 第38页 |
| (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制度 | 第38-45页 |
| 1.逐步放宽诉讼主体的范围 | 第38-40页 |
| 2.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 第40-41页 |
| 3.诉讼费用向原告倾斜 | 第41-42页 |
| 4.既判力扩张至潜在受害者 | 第42页 |
| 5.确立集团诉讼制度 | 第42-43页 |
| 6.弹性规定环境公益诉讼时效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