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6页 |
1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6-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2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9-2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2.1 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引导可持续的城市化 | 第20-21页 |
1.2.2 研究重庆城市形态的历史客观规律的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1.3.1 多中心组团城市的研究 | 第22-24页 |
1.3.2 城市的有机性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1.3.3 重庆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的研究 | 第25-26页 |
1.3.4 小结 | 第2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6-3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27-30页 |
2 城市形态的理论和有机城市形态的内涵 | 第30-54页 |
2.1 城市形态的概念与理论研究 | 第30-32页 |
2.1.1 城市形态的概念 | 第30-31页 |
2.1.2 城市形态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2.2 人类对“有机”的认识 | 第32-35页 |
2.2.1 “有机、有机体”释义 | 第32-33页 |
2.2.2 人类对“有机”的认识 | 第33-35页 |
2.3 古代东西方城建图式体现的有机思想 | 第35-40页 |
2.3.1 中国古代的“有机”观和城建理论 | 第35-38页 |
2.3.2 西方中世纪城市有机构成的生长图式 | 第38-40页 |
2.4 现代“有机城市思想和空间理论”的发展 | 第40-48页 |
2.4.1 有机城市思想的萌芽 | 第40-42页 |
2.4.2 基于生物机体论的规划思潮 | 第42-44页 |
2.4.3 基于“反机械论”的规划思潮 | 第44-46页 |
2.4.4 有机城市思想共识语境下的当代城市规划 | 第46页 |
2.4.5 现代“有机城市思想”总结 | 第46-48页 |
2.5 有机城市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 第48-52页 |
2.5.1 有机城市思想所包含的根本哲学理念 | 第48-49页 |
2.5.2 有机城市形态的价值取向要素 | 第49页 |
2.5.3 有机城市形态的一般空间要素 | 第49-52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52-54页 |
3 融合着“有机性”的重庆城市形态的历史演进和机制 | 第54-80页 |
3.1 重庆城市形态的历史演进历程 | 第54-69页 |
3.1.1 古代巴渝城市的形态发展研究 | 第55-60页 |
3.1.2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发展研究——多中心组团形态的起步 | 第60-65页 |
3.1.3 建国后“工业重庆”的发展研究——多中心组团形态的形成 | 第65-67页 |
3.1.4 直辖后的城市形态发展研究——多中心组团的完善 | 第67-69页 |
3.2 重庆城市形态的演进特征和机制分析 | 第69-76页 |
3.2.1 重庆城市形态的演进规律特征 | 第69-71页 |
3.2.2 重庆城市形态演进的阶段总结 | 第71-74页 |
3.2.3 重庆城市形态的演进机制 | 第74-76页 |
3.3 重庆山地多中心组团城市形态演进历史的“有机性”内涵 | 第76-78页 |
3.3.1 自然力的延续贯穿演进过程 | 第76页 |
3.3.2 城市形态是各时期城建活动的渐进融合 | 第76-77页 |
3.3.3 自组织与他组织聚散过程的动态平衡 | 第77页 |
3.3.4 人文山水文化的产生与传承 | 第77页 |
3.3.5 城建思想从“原始自然主义”到“理性生态主义”的升华 | 第77-78页 |
3.3.6 小结:重庆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 第78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78-80页 |
4 重庆现代山地多中心组团城市的有机形态特征研究 | 第80-114页 |
4.1 现代多中心组团城市的理论与特征分析 | 第80-90页 |
4.1.1 城市形态模式的结构类型 | 第80-81页 |
4.1.2 多中心组团城市的空间现象 | 第81-82页 |
4.1.3 现代多中心组团城市模式的理论研究 | 第82-83页 |
4.1.4 现代多中心组团城市产生的条件 | 第83-84页 |
4.1.5 国内外多中心组团城市案例分析 | 第84-89页 |
4.1.6 现代多中心组团格局城市的特征总结 | 第89-90页 |
4.2 重庆现代山地多中心组团城市有机形态的宏观构成 | 第90-104页 |
4.2.1 山水生态城市基底 | 第91-93页 |
4.2.2 多中心协同的城市职能 | 第93-98页 |
4.2.3 建成区域组团式分散格局 | 第98-102页 |
4.2.4 城市以新组团为主的拓展方式 | 第102-104页 |
4.3 重庆现代山地多中心组团城市有机形态的中观构成 | 第104-109页 |
4.3.1 多元的交通系统 | 第104-105页 |
4.3.2 自组织和他组织的混合城市肌理 | 第105-106页 |
4.3.3 多元的城市社区单元 | 第106-109页 |
4.4 重庆现代山地多中心组团城市有机形态的微观构成 | 第109-112页 |
4.4.1 地域山地建筑 | 第109-110页 |
4.4.2 山水城市景观 | 第110-112页 |
4.5 重庆现代山地多中心组团城市形态的有机特性总结 | 第112-113页 |
4.6 本章总结 | 第113-114页 |
5 有机城市形态于重庆现代都市发展的优势及意义 | 第114-132页 |
5.1 宏观空间视角——有机形态带来的城市空间红利 | 第114-120页 |
5.1.1 组团职住平衡与交通绩效 | 第114-118页 |
5.1.2 生态环境效益调控 | 第118-120页 |
5.2 中微观空间视角——地域化的城市景观特质 | 第120-125页 |
5.2.1 多层次的视觉与城市景观 | 第120-121页 |
5.2.2 建筑与环境的立体交融——顺势起伏、大疏大密 | 第121-123页 |
5.2.3 形象鲜明的多极化中心区建筑群 | 第123-124页 |
5.2.4 地域建筑传承 | 第124-125页 |
5.3 社会文化视角——多元文化的保护与融合 | 第125-129页 |
5.3.1 传统社区的社会文化意义 | 第125-128页 |
5.3.2 传统山地公共空间“山城步道”的社会文化意义 | 第128-129页 |
5.4 有机形态于重庆现代都市的优势和意义总结 | 第129-132页 |
6 重庆现代城市维持有机形态的挑战及策略 | 第132-146页 |
6.1 高速城市化背景下重庆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挑战 | 第132-134页 |
6.1.1 城市规模问题 | 第132-133页 |
6.1.2 交通问题 | 第133页 |
6.1.3 环境污染 | 第133页 |
6.1.4 城市生态安全 | 第133-134页 |
6.1.5 城市特色与软实力竞争 | 第134页 |
6.2 重庆城市有机形态空间结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第134-138页 |
6.2.1 宏观层面——组团式有机空间结构面临的问题 | 第134-136页 |
6.2.2 中观层面——城市社区细胞失去活力 | 第136-137页 |
6.2.3 微观层面——地域性风貌面临消失 | 第137-138页 |
6.3 重庆现代城市维持有机形态发展的策略 | 第138-146页 |
6.3.1 规划理念——维持有机发展的城市观 | 第138页 |
6.3.2 规划管制——科学理性地控制 | 第138-140页 |
6.3.3 规划建设——建设生态和高效城市系统 | 第140-143页 |
6.3.4 规划实施——公众参与和法规制定 | 第143-146页 |
7 结语 | 第146-148页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7.2 论文的不足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4页 |
附录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