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2.1 学风和学术道德的概念 | 第15-16页 |
1.2.2 大学生学风问题及其表现 | 第16-18页 |
1.2.3 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 | 第18-20页 |
1.2.4 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治理对策 | 第20-23页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假设 | 第25-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4.3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1.5 概念界定 | 第27-30页 |
1.5.1 学风 | 第27页 |
1.5.2 学术道德 | 第27-28页 |
1.5.3 学术失范 | 第28-30页 |
第2章 大学生学风的问题 | 第30-42页 |
2.1 大学生学风的问题 | 第30-37页 |
2.1.1 考试舞弊及充当“枪手” | 第30-31页 |
2.1.2 作业抄袭 | 第31页 |
2.1.3 论文抄袭、剽窃 | 第31-32页 |
2.1.4 论文代写 | 第32-33页 |
2.1.5 捏造、篡改实验数据 | 第33-34页 |
2.1.6 一稿多投或多发 | 第34页 |
2.1.7 虚假署名 | 第34-35页 |
2.1.8 伪造学术经历,以不正当手段影响结果 | 第35-36页 |
2.1.9 未坚持评价标准,违背客观事实 | 第36页 |
2.1.10 协助、包庇、隐匿、纵容其他同学学术不端 | 第36-37页 |
2.2 文理科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比较 | 第37-42页 |
第3章 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 | 第42-55页 |
3.1 社会原因 | 第43-45页 |
3.1.1 社会风气污染 | 第43-44页 |
3.1.2 学术期刊失责 | 第44页 |
3.1.3 同辈群体不良影响 | 第44-45页 |
3.2 学校原因 | 第45-53页 |
3.2.1 学风教育不够 | 第45-48页 |
3.2.2 教师作用欠缺 | 第48-50页 |
3.2.3 学术制度不健全 | 第50-51页 |
3.2.4 学风查处不力 | 第51-53页 |
3.3 大学生自身原因 | 第53-55页 |
3.3.1 学术规范和道德认知水平低 | 第53页 |
3.3.2 欺骗与虚假问题严重 | 第53页 |
3.3.3 懒惰 | 第53-54页 |
3.3.4 投机取巧和侥幸心理 | 第54-55页 |
第4章 大学生学风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55-66页 |
4.1 政府和社会要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 | 第55-57页 |
4.1.1 营造社会诚信大环境,加强舆论监督 | 第55-56页 |
4.1.2 增强期刊责任感 | 第56-57页 |
4.2 学校要改进大学生学风建设 | 第57-65页 |
4.2.1 加强学风教育宣传 | 第57-60页 |
4.2.1.1 加强学术规范、学术道德重要性的教育 | 第57-58页 |
4.2.1.2 加强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内容教育 | 第58-59页 |
4.2.1.3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 第59-60页 |
4.2.2 培育良好教风 | 第60-61页 |
4.2.3 健全学术评价制度 | 第61-62页 |
4.2.4 加强学风问题的监督与查处 | 第62-65页 |
4.3 大学生要加强学风建设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高校学风调查问卷(本科生卷)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