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探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9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3-14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页
        1.3.2 创新点第13-14页
2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概念辨析第14-21页
    2.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研究层面第14-16页
        2.1.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第14-15页
        2.1.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层面第15-16页
    2.2 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第16-18页
        2.2.1 生命教育的内涵第16-17页
        2.2.2 生命教育的本质第17-18页
    2.3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第18-21页
        2.3.1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第18-19页
        2.3.2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的目标第19-21页
3 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第21-35页
    3.1 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教育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第21-27页
        3.1.1 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的现状调查第21-24页
        3.1.2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认知的现状调查第24-27页
    3.2 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第27-30页
        3.2.1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第27-28页
        3.2.2 高校生命教育内容设置的现状调查第28页
        3.2.3 高校生命教育实施载体的现状调查第28-30页
    3.3 调查基本结论第30页
    3.4 高校生命教育现状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0-35页
        3.4.1 社会层面的原因分析第30-31页
        3.4.2 家庭层面的原因分析第31-32页
        3.4.3 高校教育层面的原因分析第32-33页
        3.4.4 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存在的误区第33-35页
4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内容第35-48页
    4.1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第36-38页
        4.1.1 人之生命的内容第36-37页
        4.1.2 人之生命的特征第37-38页
    4.2 大学生生命体验教育第38-41页
        4.2.1 品味过去第39-40页
        4.2.2 立足现在第40页
        4.2.3 展望未来第40-41页
    4.3 大学生生命责任教育第41-43页
        4.3.1 个人对自身的责任第41-42页
        4.3.2 个人对家庭的责任第42-43页
        4.3.3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第43页
    4.4 大学生生命挫折教育第43-46页
        4.4.1 正确认识挫折第44-45页
        4.4.2 正确面对挫折第45-46页
    4.5 大学生生命幸福教育第46-48页
        4.5.1 认识幸福的真义第46页
        4.5.2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第46-48页
5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第48-60页
    5.1 高校生命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第49-52页
        5.1.1 建立高校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第49-50页
        5.1.2 促进生命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第50-51页
        5.1.3 创建一种积极地课程教学环境第51-52页
    5.2 高校生命教育载体的多样化第52-54页
        5.2.1 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的校园文化第52-53页
        5.2.2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和社团活动第53-54页
        5.2.3 有效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第54页
    5.3 高校生命教育渠道的拓宽第54-57页
        5.3.1 依托“两课”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第54-55页
        5.3.2 设置生命教育相关选修课程第55-56页
        5.3.3 将生命教育内容渗透进高校各课程之中第56-57页
    5.4 建立高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覆盖的生命教育网络体系第57-60页
        5.4.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第57-58页
        5.4.2 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第58-60页
6 基本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1第65-68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大学生学风的问题、原因及其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