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5.4.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3 研究现状评述第13页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13-15页
        1.4.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2 理论依据第15-2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5页
        2.1.1 教学模式第15页
        2.1.2 教学模式的创新第15页
    2.2 相关基础理论第15-19页
        2.2.1 建构主义理论第15-16页
        2.2.2 多元智能理论第16-17页
        2.2.3 学习金字塔理论第17-19页
    2.3 一些新型教学模式概述第19-24页
        2.3.1 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和“10+35”教学模式第19-20页
        2.3.2 石家庄市三十五中“五环十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第20-21页
        2.3.3 鹿泉一中“八环节”学案式教学模式第21-24页
3 关于初中数学“5.4.1”教学模式分析与研究第24-35页
    3.1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第24页
    3.2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情况的问卷调查第24-30页
        3.2.1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情况的调查思路第25页
        3.2.2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调查对象的确定第25页
        3.2.3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第25页
        3.2.4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调查结果与分析第25-30页
    3.3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3.3.1 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课业负担重第30-31页
        3.3.2 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僵化,课堂氛围沉重第31页
        3.3.3 课堂成为好学生的“独角戏”,部分学生自信心不够第31-32页
        3.3.4 教师课堂组织引导有待提升,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完善第32页
    3.4 初中数学“5.4.1”教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性第32-33页
        3.4.1 是激发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的必要手段第32页
        3.4.2 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第32-33页
        3.4.3 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第33页
        3.4.4 是促进学生相互补充和学习,营造和谐上进班级氛围的必要手段第33页
    3.5 初中数学“5.4.1”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第33-35页
        3.5.1 自主学习第33-34页
        3.5.2 小组交流第34页
        3.5.3 分享展示第34页
        3.5.4 点拨梳理第34页
        3.5.5 当堂训练第34-35页
4 初中数学“5.4.1 ”教学模式的实施第35-50页
    4.1 “5.4.1”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第35-36页
        4.1.1 问题性原则第35页
        4.1.2 主体性原则第35页
        4.1.3 合作性原则第35页
        4.1.4 开放性原则第35-36页
        4.1.5 过程性原则第36页
    4.2 “5.4.1”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第36-39页
        4.2.1 重视背景介绍,通过概括形成概念、法则第36页
        4.2.2 提供开放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定理、结论第36页
        4.2.3 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第36-37页
        4.2.4 增加发散机会,造就民主气氛第37页
        4.2.5 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实现群体效应,优化解题方法第37-38页
        4.2.6 回顾反思,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想第38-39页
    4.3 初中数学“5.4.1”课堂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第39-50页
        4.3.1 实践的目的第39-40页
        4.3.2 实践的对象第40页
        4.3.3 实践的设计第40页
        4.3.4 实践的过程第40-47页
        4.3.5 实践结果及分析第47-48页
        4.3.6 实践小结与分析第48-50页
5 结论与思考第50-52页
    5.1 值得思考的问题第50页
    5.2 还需注意的问题第50-51页
    5.3 主要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第54-59页
后记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德育视域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父亲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