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 访谈法 | 第16页 |
2. 系统研究法 | 第16页 |
3.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16页 |
(四)论文的结构、重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 论文的结构 | 第16-17页 |
2. 论文的重点 | 第17页 |
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论阐释 | 第18-21页 |
(一)大学生个性化的界定 | 第18-19页 |
1. 个性化的界定 | 第18页 |
2. 大学生个性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个性化的特征 | 第19-20页 |
1. 个性化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 第19页 |
2. 个性化具有差异性的特征 | 第19页 |
3. 个性化具有可塑性的特征 | 第19页 |
4. 个性化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 第19-20页 |
(三)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作用 | 第20-21页 |
1. 个性化有利于培养出独立人格 | 第20页 |
2. 个性化有利于培养人的主动精神 | 第20页 |
3. 个性化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 | 第20-21页 |
二、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依据 | 第21-24页 |
(一)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理依据 | 第21-22页 |
1. 哲学依据 | 第21页 |
2. 教育学依据 | 第21页 |
3. 心理学依据 | 第21-22页 |
(二)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依据 | 第22-24页 |
1. 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22页 |
2.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2页 |
3. 符合个人发展的需要 | 第22-24页 |
三、高校德育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24-29页 |
(一)高校德育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1. 不能正确理解个性化的内涵 | 第24页 |
2. 德育内容过于政治化 | 第24-25页 |
3. 德育方式单调 | 第25页 |
4. 过于关注集体教育 | 第25页 |
5. 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 第25-26页 |
(二)高校德育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中问题的成因 | 第26-29页 |
1. 德育内容尚不完善 | 第26-27页 |
2. 传统整体主义观念的影响 | 第27页 |
3. 评价机制机械单一 | 第27页 |
4. 德育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 | 第27-29页 |
四、高校德育加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 第29-37页 |
(一)坚持个性化发展的德育观念 | 第29-30页 |
1. 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 | 第29页 |
2. 坚持发展个性化的德育理念 | 第29-30页 |
3.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 第30页 |
(二)创新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德育内容 | 第30-32页 |
1. 建立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 第30-31页 |
2. 继承中创新德育内容 | 第31页 |
3. 与时俱进地实行德育内容改革 | 第31页 |
4. 借鉴国外培养大学生个性化的先进经验 | 第31-32页 |
(三)建立个性化发展的德育评价机制 | 第32-33页 |
1.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评价标准 | 第32-33页 |
2. 创新个性化发展的德育评价方法 | 第33页 |
(四)丰富大学生德育的载体与方法 | 第33-37页 |
1. 不断丰富大学生德育的载体 | 第34-35页 |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的方法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