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公路运输的属性及其重要性 | 第11页 |
1.1.2 政府在公路运输管理中的实践及缺陷 | 第11-12页 |
1.1.3 河南安阳公路运输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公路运输管理职能定位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公路运输管理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1.1 公路运输特点 | 第18页 |
2.1.2 公路运输管理及其内容 | 第18-19页 |
2.1.3 公路运输管理的特殊性 | 第19页 |
2.2 西方近现代管理理论 | 第19-22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西方政府职能理论 | 第22页 |
2.3 准公共产品理论 | 第22页 |
2.4 政府层级理论 | 第22-23页 |
2.5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3-26页 |
2.5.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3-24页 |
2.5.2 政府干预理论 | 第24-25页 |
2.5.3 政府职能基本依据 | 第25页 |
2.5.4 有效政府标准 | 第25页 |
2.5.5 政府协调问题 | 第25页 |
2.5.6 政府职能转变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河南安阳公路运输管理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3.1 河南安阳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3.2 安阳公路运输体系结构及内容 | 第27-30页 |
3.2.1 公路运输规模 | 第29页 |
3.2.2 运输从业人员规模 | 第29-30页 |
3.3 河南安阳公路运输管理组织结构 | 第30页 |
3.4 河南安阳公路运输管理现状 | 第30-34页 |
3.4.1 安阳市公路运输管理总体现状 | 第31-32页 |
3.4.2 安阳地区公路运输管理案例 | 第32-33页 |
3.4.3 案例分析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河南安阳公路运输管理部门管理水平分析 | 第34-39页 |
4.1 公路运输管理体制分析 | 第34-35页 |
4.1.1 运管体制缺乏效率 | 第34页 |
4.1.2 运输公司管理缺乏责任 | 第34-35页 |
4.2 道路运输服务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4.2.1 运管人员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 第35-36页 |
4.2.2 管理服务严重滞后 | 第36页 |
4.3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 第36-37页 |
4.3.1 场站建设落后设施不全 | 第36页 |
4.3.2 场站用地预留不足,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脱节 | 第36-37页 |
4.3.3 场站布局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 | 第37页 |
4.3.4 场站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 第37页 |
4.3.5 场站设计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 | 第37页 |
4.4 运输企业困境重重 | 第37-39页 |
4.4.1 运输企业经营困境 | 第37页 |
4.4.2 运输企业民营化困境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典型地区公路运输管理部门的经验及其借鉴 | 第39-41页 |
5.1 上海市运政执法模式 | 第39页 |
5.1.1 上海市运政改革举措 | 第39页 |
5.1.2 上海运政改革独创性 | 第39页 |
5.2 重庆管理模式 | 第39-40页 |
5.2.1 重庆运政改革举措 | 第39-40页 |
5.2.2 重庆运政改革的独创性 | 第40页 |
5.3 经验借鉴 | 第40-41页 |
第六章 河南安阳公路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 | 第41-45页 |
6.1 公路管理部门政府职能定位解读 | 第41页 |
6.2 安阳公路管理职能模式 | 第41-42页 |
6.2.1 横向结构模式:职能整合的大部门制 | 第41-42页 |
6.2.2 纵向结构模式:层级制下的职能错位 | 第42页 |
6.3 安阳公路运输管理部门职能定位要点 | 第42-45页 |
6.3.1 行业管理部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 第42-43页 |
6.3.2 创新市场监管机制 | 第43页 |
6.3.3 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宏观调控职能 | 第43页 |
6.3.4 管理职能的市场化 | 第43-44页 |
6.3.5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 第44页 |
6.3.6 建立社会监督反映及回馈机制 | 第44-45页 |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第45-49页 |
7.1 法律保障 | 第45页 |
7.1.1 细化规范预防渎职 | 第45页 |
7.1.2 引入外部预审强化监督 | 第45页 |
7.2 行政保障 | 第45-46页 |
7.2.1 推进运政信息化建设 | 第46页 |
7.2.2 加强运政队伍建设 | 第46页 |
7.3 市场保障 | 第46-47页 |
7.3.1 加大运输市场整治力度 | 第46-47页 |
7.3.2 抓好行业安全监管 | 第47页 |
7.4 人员保障 | 第47-49页 |
7.4.1 加强运政人员素质 | 第47-48页 |
7.4.2 提高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 第48-4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8.1 结论 | 第49页 |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49页 |
8.3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