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影响α,β-不饱和醛选择性加氢的主要因素 | 第10-15页 |
1.2.1 活性金属组分的选择 | 第10-11页 |
1.2.2 载体的类型 | 第11-12页 |
1.2.3 助剂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4 活性金属粒子大小的影响 | 第13-15页 |
1.2.5 前驱体的影响 | 第15页 |
1.3 α,β-不饱和醛的加氢反应机理 | 第15-17页 |
1.4 催化剂的失活现象 | 第17-19页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方法 | 第21-25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2 催化剂与载体制备的方法 | 第21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1-23页 |
2.3.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21-22页 |
2.3.2 比表面积(BET) | 第22页 |
2.3.3 CO化学吸附 | 第22页 |
2.3.4 程序升温技术(H_2-TPR,NH_3-TPD,TPO) | 第22-23页 |
2.3.5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3页 |
2.3.6 原位CO吸附红外漫反射光谱(CO-DRIFTS) | 第23页 |
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3页 |
2.4 催化剂催化性能的评价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表面酸性对Ir催化剂失活性能的影响 | 第25-35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6页 |
3.2.1 载体的制备 | 第26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3.3.1 催化剂物相和组成的表征 | 第26-29页 |
3.3.2 Ir催化剂上巴豆醛选择性加氢的催化性能 | 第29-33页 |
3.4 结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Ir/SiO_2催化剂上巴豆醛选择性加氢 | 第35-47页 |
4.1 引言 | 第35-3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6页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36-46页 |
4.3.1 Ir催化剂的物相和组成的表征 | 第36-38页 |
4.3.2 IrO_2/SiO_2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38-40页 |
4.3.3 Ir/SiO_2催化剂的表面酸性 | 第40-41页 |
4.3.4 Ir/SiO_2催化剂的原位CO-DRIFTS表征 | 第41-42页 |
4.3.5 Ir/SiO_2催化剂上巴豆醛选择性加氢的性能研究 | 第42-46页 |
4.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Fe的掺杂量对Ir/SiO_2催化剂上巴豆醛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47-59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5.2.1 载体的制备 | 第47-48页 |
5.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48-58页 |
5.3.1 Fe/Ir/SiO_2催化剂物相和组成的表征 | 第49页 |
5.3.2 Fe/Ir/SiO_2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49-50页 |
5.3.3 Fe/Ir/SiO_2催化剂的表面酸性 | 第50页 |
5.3.4 Fe/Ir/SiO_2催化剂的原位CO-DRIFTS表征 | 第50-52页 |
5.3.5 Fe/Ir/SiO_2催化剂上巴豆醛选择性加氢性能 | 第52-55页 |
5.3.6 Fe/Ir/SiO_2催化剂的失活分析 | 第55-56页 |
5.3.7 反应模型 | 第56-58页 |
5.4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