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生物学论文

九莲城淖尔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特境放线菌新资源的多相分类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创新点第12-13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3-39页
    1.1 抗生素应用现状第13页
    1.2 细菌耐药现状第13-18页
    1.3 抗生素研发现状第18-19页
    1.4 特境来源药用放线菌研究现状第19-21页
    1.5 盐湖药用放线菌研究进展第21-29页
        1.5.1 盐湖及分布第21-23页
        1.5.2 嗜盐菌和耐盐菌第23页
        1.5.3 盐湖放线菌资源多样性及活性筛选第23-25页
        1.5.4 盐湖来源放线菌新资源第25-28页
        1.5.5 非海洋来源嗜(耐)盐放线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第28-29页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39页
第二章 九莲城淖尔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筛选第39-69页
    2.1 前言第41页
    2.2 实验材料第41-44页
        2.2.1 实验样品第41页
        2.2.2 试剂及仪器第41-42页
        2.2.3 培养基第42-44页
        2.2.4 检定菌第44页
    2.3 实验方法第44-48页
        2.3.1 土样pH值的测定第44页
        2.3.2 样品处理与菌株的分离第44-45页
        2.3.3 菌株的纯化及保藏第45页
        2.3.4 分离菌株的初步筛选第45-46页
        2.3.5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第46-47页
        2.3.6 菌株发酵、次级代谢产物提取第47页
        2.3.7 菌株的抗菌活性筛选第47页
        2.3.8 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检测第47-4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8-66页
        2.4.1 土样pH值测定结果第48页
        2.4.2 九莲城淖尔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结果第48-57页
        2.4.3 九莲城淖尔可培养放线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第57-62页
        2.4.4 九莲城淖尔可培养放线菌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筛选结果第62-64页
        2.4.5 讨论与分析第64-66页
    2.5 本章小结第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第三章 菌株J11Y309的多相分类第69-114页
    3.1 前言第71-72页
    3.2 实验材料第72-73页
        3.2.1 菌种来源第72页
        3.2.2 试剂第72-73页
        3.2.3 仪器第73页
    3.3 实验方法第73-90页
        3.3.1 形态及培养特性观察第73-75页
        3.3.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第75-80页
        3.3.3 菌株细胞化学组份分析第80-85页
        3.3.4 菌株的分子分类研究第85-9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90-114页
        3.4.1 形态及培养特性第90-91页
        3.4.2 生理生化特征第91-96页
        3.4.3 化学分类特征第96-101页
        3.4.4 分子分类研究结果第101-108页
        3.4.5 菌株J11Y309~T的分类地位第108-111页
        3.4.6 Paraglycomyces xinjiangensis和Salininema proteolyicum的进化关系第111页
        3.4.7 对Salininema属和Salininema proteolyticum分类学特征的修订第111-112页
        3.4.8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四章 菌株J12GA03的多相分类第114-141页
    4.1 前言第116-118页
        4.1.1 棒杆菌目概述第116页
        4.1.2 盐地碱蓬第116-118页
    4.2 实验材料第118页
        4.2.1 菌种来源第118页
        4.2.2 试剂第118页
        4.2.3 仪器第118页
    4.3 实验方法第118-120页
        4.3.1 形态及培养特性第118-119页
        4.3.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第119-120页
        4.3.3 菌株细胞化学组份分析第120页
        4.3.4 菌株的分子分类研究第12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20-141页
        4.4.1 形态及培养特性第120-122页
        4.4.2 生理生化特征第122-126页
        4.4.3 化学分类特征第126-132页
        4.4.4 分子分类研究结果第132-136页
        4.4.5 菌株J12GA03~T的分类地位第136-137页
        4.4.6 Amycolicicoccus subflavus和Hoyosella altamirensis的进化关系第137-139页
        4.4.7 Hoyosella属在棒杆菌目的分类地位第139页
        4.4.8 对Hoyosella属分类学特征的修订第139-140页
        4.4.9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第五章 菌株S6R2A4-9的多相分类第141-171页
    5.1 前言第143-145页
        5.1.1 洞穴与洞穴微生物第143页
        5.1.2 喀斯特洞穴——河南神仙洞第143页
        5.1.3 类诺卡氏菌科概述第143-144页
        5.1.4 腾格里菌属特征描述第144-145页
    5.2 实验材料第145页
        5.2.1 菌种来源第145页
        5.2.2 试剂第145页
        5.2.3 仪器第145页
    5.3 实验方法第145-146页
        5.3.1 形态及培养特性第145-146页
        5.3.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第146页
        5.3.3 菌株细胞化学组份分析第146页
        5.3.4 菌株的分子分类研究第14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46-163页
        5.4.1 形态及培养特性第146-148页
        5.4.2 生理生化特征第148-151页
        5.4.3 化学分类特征第151-156页
        5.4.4 分子分类研究结果第156-160页
        5.4.5 菌株S6R2A4-9~T的分类地位第160-162页
        5.4.6 本章小结第162-163页
    参考文献(三、四、五章)第163-171页
中英文缩略词第171-173页
附录第173-20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01-202页
致谢第202-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种特定重复序列蛋白的高效表达及生化工程应用研究
下一篇:MTBP通过增强MDM2调节E-钙黏蛋白的降解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