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国并购的研发国际化战略--以吉利控股集团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研发国际化的组织形式 | 第11-12页 |
1.2.2 研发国际化的投资方式及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理论分析 | 第14页 |
1.4.2 案例分析 | 第14页 |
1.4.3 创新点 | 第14-16页 |
2.制造业研发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制造业 | 第16页 |
2.1.2 研发国际化 | 第16-18页 |
2.2 跨国并购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2.1 内部化理论 | 第18页 |
2.2.2 垄断优势理论 | 第18页 |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18-19页 |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第19页 |
2.3 研发国际化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3.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第19页 |
2.3.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第19-20页 |
2.3.3 需求-资源关系理论 | 第20页 |
2.3.4 辅助资产理论 | 第20页 |
2.3.5 HBE理论和HBA理论 | 第20-21页 |
3.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21-22页 |
4.案例背景 | 第22-32页 |
4.1 我国制造企业研发国际化现状 | 第22-30页 |
4.1.1 我国制造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 第22页 |
4.1.2 我国制造企业研发国际化的现状 | 第22-27页 |
4.1.3 我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 第27-30页 |
4.2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案例背景介绍 | 第30-32页 |
4.2.1 案例背景 | 第30-31页 |
4.2.2 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5.案例分析 | 第32-44页 |
5.1 吉利集团研发国际化的进程 | 第32-34页 |
5.1.1 研发整体状况 | 第32-33页 |
5.1.2 研发国际化状况 | 第33-34页 |
5.1.3 研发成果 | 第34页 |
5.2 吉利集团研发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因素 | 第34-43页 |
5.2.1 东道国制度对研发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 第34-36页 |
5.2.2 企业所有制的调节作用 | 第36-37页 |
5.2.3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第37-39页 |
5.2.4 海外子公司地理多样性的调节作用 | 第39-41页 |
5.2.5 进入模式的调节作用 | 第41-43页 |
5.3 吉利集团研发国际化战略的结论与启示 | 第43-44页 |
5.3.1 吉利集团研发国际化战略的结论 | 第43页 |
5.3.2 吉利集团研发国际化战略的启示 | 第43-44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结论 | 第44-45页 |
6.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