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奠基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12-18页 |
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力量 | 第12-14页 |
(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 第12页 |
(二)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及其新老交替 | 第12页 |
(三)全面执政时期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概况 | 第12-14页 |
二、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 | 第14-16页 |
(一)建国以来中国史的三种划分法 | 第14页 |
(二)建国30年来艰辛探索的历史定位 | 第14页 |
(三)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在关系 | 第14-16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历程 | 第16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维内涵 | 第16页 |
(二)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 第16页 |
四、两个发展阶段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素与意义 | 第16-18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重要素 | 第16-17页 |
(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要素及其重要性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奠基的基本表征 | 第18-35页 |
一、社会变革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前提基础 | 第18-19页 |
(一)两次伟大革命与两次深刻社会变革 | 第18页 |
(二)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根本政治前提 | 第18-19页 |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制度基础 | 第19页 |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 | 第19-20页 |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探索成就巨大 | 第19页 |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基本经验 | 第19-20页 |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挫折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另类经验 | 第20页 |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提供理论准备 | 第20-21页 |
(一)社会主义建设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纲领奠基 | 第20页 |
(二)社会主义国防和外交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保障思想奠基 | 第20-21页 |
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辉煌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 | 第21-22页 |
(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成功接力与20世纪两次历史巨变的相继发生 | 第21页 |
(二)第二次历史巨变与第三次历史巨变的内在关联 | 第21-22页 |
(三)近三十年经济建设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 第22页 |
五、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基 | 第22-24页 |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22-23页 |
(二)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重要思想先导 | 第24页 |
(四)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方法论 | 第24页 |
六、建国近三十年实践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基 | 第24-29页 |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基 | 第24-26页 |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可贵探索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奠基 | 第26-27页 |
(三)加强军队国防建设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 第27页 |
(四)捍卫港澳台主权以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第27-28页 |
(五)开展新式外交以塑造中国新型国家形象 | 第28-29页 |
七、社会主义制度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基 | 第29-30页 |
(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基 | 第29页 |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基 | 第29-30页 |
(三)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奠基 | 第30页 |
八、党的顶层建设为缔造坚强领导核心奠基 | 第30-35页 |
(一)毛泽东接班人思想与实践为第二代中央成功解决接班人问题奠基 | 第30-32页 |
(二)中央集体领导体制为组建新中央奠基 | 第32-33页 |
(三)党自身建设的丰硕成果为党在新时期进一步走向兴旺发达奠基 | 第33-34页 |
(四)执政党建设思想为新时期反腐拒变工程奠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奠基的综合价值与当代启示 | 第35-39页 |
一、综合价值 | 第35-37页 |
(一)成为承接两大历史时期的必要阶段 | 第35页 |
(二)推动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 第35-36页 |
(三)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 第36-37页 |
二、当代启示 | 第37-39页 |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第37页 |
(二)必须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 | 第37页 |
(三)必须慎重变革生产关系 | 第37页 |
(四)必须正视和平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 | 第37-38页 |
(五)必须大力发展民主健全法制 | 第38页 |
(六)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