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现状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不一原因的研究 | 第13页 |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法 | 第14页 |
(二)定性分析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内容 | 第15-23页 |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 | 第15-18页 |
(一)继承发展了孟子的心性论 | 第15-16页 |
(二)继承发展了二程的重要观点 | 第16-17页 |
(三)受朱熹知行相须说的启发 | 第17页 |
(四)继承发展了陆九渊关于“心学”的基本思想 | 第17-18页 |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容 | 第18-23页 |
(一)“知”是“行”的前提 | 第18-19页 |
(二)知行只是一个工夫 | 第19-20页 |
(三)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 第20-21页 |
(四)“行”是知行工夫的根本目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的现状 | 第23-29页 |
一、大学生自身知行脱节 | 第23-25页 |
(一)社会公德行为差 | 第23-24页 |
(二)个人主义色彩浓厚 | 第24-25页 |
(三)自律意识差 | 第25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 | 第25-29页 |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 第25-26页 |
(二)教育者自身师德意识有待提高 | 第26页 |
(三)教育方式方法简单、单一 | 第26页 |
(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不够全面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的归因分析 | 第29-35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 | 第29-31页 |
(一)经济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二)政治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的影响 | 第30页 |
(三)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的影响 | 第30页 |
(四)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因素 | 第31-33页 |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 第31-3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 第3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大学生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 第32-33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素 | 第33-35页 |
(一)教育方式脱离实际 | 第33-34页 |
(二)教育层次性的模糊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5-43页 |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 第35-38页 |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认识 | 第35-37页 |
(二)引导大学生实现从认识到行为的转化 | 第37-38页 |
二、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38-40页 |
(一)坚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39页 |
(二)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39-40页 |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40-43页 |
(一)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环境 | 第40-41页 |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环境 | 第41页 |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 第41-42页 |
(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环境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