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1-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内涵及理论依据 | 第14-19页 |
(一) 内涵 | 第14-16页 |
1.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15-16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16-19页 |
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17页 |
2.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7页 |
3. 自主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4. 合作学习 | 第18-19页 |
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内容解析 | 第19-23页 |
(一)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 第19-20页 |
1. 设疑自探 | 第19页 |
2. 解疑合探 | 第19-20页 |
3. 质疑再探 | 第20页 |
4. 运用拓展 | 第20页 |
(二) 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 第20-23页 |
三、“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成效 | 第23-27页 |
(一) 对学生来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23-25页 |
1. 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学科知识与技能 | 第23-24页 |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 第24页 |
3.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和共享的品质 | 第24-25页 |
4.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 第25页 |
(二) 对教学过程来说,为思想政治课堂注入活力 | 第25-27页 |
1.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 第25-26页 |
2.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26-27页 |
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一) 学生方面 | 第27-28页 |
1. 缺乏课前预习 | 第27页 |
2. 学法转换困难 | 第27-28页 |
3. 学生群体层次不齐 | 第28页 |
4. 学生编题能力不够 | 第28页 |
(二) 教师方面 | 第28-30页 |
1. 面对教学任务,教师急于求成 | 第28-29页 |
2.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流于形式 | 第29页 |
3. 面对教学对象,教师监控不够 | 第29-30页 |
(三) 教学过程方面 | 第30-31页 |
1. 自探时效问题 | 第30页 |
2. 板书缺失问题 | 第30-31页 |
五、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运用的建议 | 第31-37页 |
(一) 对学生来说 | 第31-32页 |
1. 适当做课前预习 | 第31页 |
2. 转变学习态度 | 第31-32页 |
3. 生生之间要和谐 | 第32页 |
(二) 对于教师来说 | 第32-34页 |
1. 思想政治教师要灵活运用“三疑三探”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 第32-33页 |
2. 思想政治教师要准确定位,需放手也需监管 | 第33-34页 |
(三) 在教学过程中 | 第34-37页 |
1. 具体操作 | 第34-35页 |
2. 具体要求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