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一)理论背景 | 第10-14页 |
(二)实践背景 | 第14-15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三 研究构想 | 第15-2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三)研究路线 | 第22-23页 |
(四)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23-24页 |
第一章“咖啡时间”样态素描 | 第24-30页 |
一 什么是“咖啡时间” | 第24-25页 |
二 “咖啡时间”是做什么的 | 第25-26页 |
三 为什么要创办“咖啡时间” | 第26-28页 |
四 “咖啡时间”如何运行 | 第28-30页 |
第二章“咖啡时间”样态深描:支点?目标?路径 | 第30-54页 |
一 名师与“模板”:咖啡时间的两个支点 | 第30-46页 |
(一)名师:“咖啡时间”的“镜子” | 第30-38页 |
(二)模板:“咖啡时间”的“种子” | 第38-46页 |
二 三重目标:咖啡时间的价值追求 | 第46-48页 |
(一)研修目标 1:“避免土豆泥汇土豆泥” | 第46-47页 |
(二)研修目标 2:“保底” | 第47页 |
(三)研修目标 3:“好课堂” | 第47-48页 |
三 简单?生本?积累:研修目标的达成路径 | 第48-54页 |
(一)路径选择:“化简为繁”还是“化繁为简” | 第48-49页 |
(二)学程设计:“学生在前,老师在后” | 第49页 |
(三)注重积累:“质不变是量不够大” | 第49-54页 |
第三章“咖啡时间”样态透析:机制?效果?问题?对策 | 第54-70页 |
一 咖啡时间的机制 | 第54-56页 |
(一)搭建平台 | 第54-55页 |
(二)专业引领 | 第55-56页 |
二 咖啡时间的效果 | 第56-60页 |
(一)走名师走过的路 | 第56-58页 |
(二)模板引入的效果 | 第58-60页 |
三 咖啡时间存在的问题 | 第60-66页 |
(一)单向话语与走在边缘:校长与教师间的“墙壁” | 第60-62页 |
(二)忠实与调适的失衡:教师期待回看自我 | 第62-64页 |
(三)在名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个人经验及反思的缺位 | 第64-65页 |
(四)底线与标准之间:在校教师的亮点有待发现 | 第65-66页 |
四 对策:向学习共同体继续迈进 | 第66-70页 |
结论 | 第70-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90页 |
附录 1: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咖啡时间一栏表 | 第80-81页 |
附录 2:访谈提纲 | 第81-84页 |
附录 3:实物资料清单 | 第84-86页 |
附录 4:教师问卷调查表 | 第86-89页 |
附录 5: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赞赏》原文 | 第89页 |
附录 6: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普罗米修斯》课文节选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