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4页 |
1.1 芥子油苷概述 | 第12页 |
1.2 芥子油苷代谢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2 芥子油苷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的生物学功能 | 第17-19页 |
1.3.1 防御作用 | 第17-18页 |
1.3.2 抗癌活性 | 第18页 |
1.3.3 参与调控生长素IAA的合成 | 第18-19页 |
1.4 黄素单氧化酶FMO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1 黄素单氧化酶FMO概述 | 第19-20页 |
1.4.2 拟南芥中黄素单氧化酶FMO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4.3 拟南芥中FMO_(GS-OX)基因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1.2 菌株与质粒 | 第24页 |
2.1.3 生化试剂 | 第24页 |
2.1.4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1.5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7页 |
2.2.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页 |
2.2.2 FMO_(GS-OX)6与FMO_(GS-OX)7基因克隆 | 第26-29页 |
2.2.3 35S::FMO_(GS-OX)6和 35S:: FMO_(GS-OX)7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1页 |
2.2.4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31-32页 |
2.2.5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32-34页 |
2.2.6 芥子油苷的提取和检测 | 第34-35页 |
2.2.7 FMO_(GS-OX)8基因的组织定位 | 第35-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4页 |
3.1 FMO_(GS-OX)6和FMO_(GS-OX)7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40页 |
3.2 FMO_(GS-OX)6和FMO_(GS-OX)7基因的克隆 | 第40-41页 |
3.3 35S::FMO_(GS-OX)6和 35S::FMO_(GS-OX)7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42页 |
3.4 35S::FMO_(GS-OX)6和 35S::FMO_(GS-OX)7转基因拟南芥的构建 | 第42-44页 |
3.5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44-46页 |
3.5.1 转基因植株中外源基因表达情况的PCR检测 | 第44-45页 |
3.5.2 转基因植株中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RT-PCR检测 | 第45-46页 |
3.6 转基因植株芥子油苷的检测 | 第46-52页 |
3.6.1 芥子油苷提取材料的鉴定 | 第46-48页 |
3.6.2 35S::FMO_(GS-OX)6转基因植株芥子油苷含量分析 | 第48-50页 |
3.6.3 35S::FMO_(GS-OX)7转基因植株芥子油苷含量分析 | 第50-51页 |
3.6.4 35S::FMO_(GS-OX)8转基因植株芥子油苷含量分析 | 第51-52页 |
3.7 FMO_(GS-OX)8基因的组织定位分析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4.1 FMO_(GS-OX)6功能的探讨 | 第54页 |
4.2 FMO_(GS-OX)7功能的探讨 | 第54-55页 |
4.3 FMO_(GS-OX)8功能的探讨 | 第55页 |
4.4 芥子油苷侧链修饰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 | 第55-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