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1.4.1 信用和企业信用的内涵 | 第12-13页 |
1.4.2 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内涵 | 第13-14页 |
2 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14-17页 |
2.1 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2.1.1 治理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公共治理理论的定义 | 第14页 |
2.1.3 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目标 | 第14页 |
2.1.4 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2.2 公共治理理论对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适用性 | 第15-17页 |
2.2.1 对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目标的适用性 | 第15页 |
2.2.2 对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基本要素的适用性 | 第15-16页 |
2.2.3 对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改革和完善的适用性 | 第16-17页 |
3 云南省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现状 | 第17-24页 |
3.1 云南省近年来企业信用违约事件及原因分析 | 第17-20页 |
3.1.1 云南省近年来企业信用违约事件 | 第17-18页 |
3.1.2 违约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8-20页 |
3.2 云南省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现状 | 第20-24页 |
4 云南省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运行困境原因分析 | 第24-29页 |
4.1 政府公示的企业信用信息范围狭窄,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 第24-25页 |
4.2 政府权威流失 | 第25-26页 |
4.3 政府监管能力不足 | 第26页 |
4.4 惩处力度的缺失 | 第26-27页 |
4.5 宣传不够离社会共治还有很大差距 | 第27页 |
4.6 行业协会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 第27-28页 |
4.7 企业信用中介组织不完善 | 第28-29页 |
5 美国在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上的经验及启示 | 第29-36页 |
5.1 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模式 | 第29页 |
5.2 美国信用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第29-31页 |
5.2.1 征信数据及评估 | 第29页 |
5.2.2 法律法规的确立和健全 | 第29-30页 |
5.2.3 政府和专业协会的监督和管理 | 第30页 |
5.2.4 信用管理研究和教育 | 第30页 |
5.2.5 信用管理行业 | 第30-31页 |
5.3 美国信用管理经验借鉴 | 第31-32页 |
5.3.1 建立法律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 第31页 |
5.3.2 中介服务机构在信用体系中发挥重要重用 | 第31页 |
5.3.3 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促进了信用体系的发展 | 第31-32页 |
5.3.4 政府对信用行业要进行科学管理 | 第32页 |
5.4 中美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比较与借鉴 | 第32-36页 |
5.4.1 中美企业信用监管机关的比较 | 第32-33页 |
5.4.2 中美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比较 | 第33页 |
5.4.3 中美企业信用社会监管体系的比较 | 第33-34页 |
5.4.4 研究启示 | 第34-36页 |
6 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云南省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改革对策 | 第36-48页 |
6.1 公共治理视角下云南省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改革的基本理念 | 第36-37页 |
6.2 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云南省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框架构建 | 第37-48页 |
6.2.1 完善云南省企业信用监管立法体系 | 第38-39页 |
6.2.2 运用大数据加强对企业信用的服务和监管 | 第39-41页 |
6.2.3 发挥政府职能,推动企业信用监管工作 | 第41-43页 |
6.2.4 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 | 第43-44页 |
6.2.5 健全企业信用社会监督体系 | 第44-45页 |
6.2.6 促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 第45-48页 |
7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