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 第12页 |
1.1.2 三农问题的紧迫性 | 第12-13页 |
1.1.3 农业传播的效果关乎三农问题的解决 | 第13页 |
1.1.4“知沟”随社会发展越拉越大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1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本文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3 本文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分析比较法 | 第15页 |
1.3.3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5页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1.4.1 关于农业传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关于农业传播中“知沟”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3 现有研究的缺憾 | 第17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农业传播与“知沟” | 第19-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农业传播 | 第19页 |
2.1.2 知沟 | 第19页 |
2.1.3 农业信息化 | 第19-20页 |
2.2 农业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 | 第20-23页 |
2.2.1 农业传播中的传播者 | 第20-21页 |
2.2.2 农业传播中的受传者 | 第21-23页 |
2.3 农业传播中的传、受两者特点比较 | 第23页 |
2.3.1 知识能力差异 | 第23页 |
2.3.2 政治经济地位差异 | 第23页 |
2.3.3 思想观念的差异 | 第23页 |
2.4 农业传播中传、受两者之间的“知沟”分析 | 第23-27页 |
2.4.1“知沟”的表现 | 第23-25页 |
2.4.2“知沟”对传、受两者的影响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农业传播中“知沟”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3.1 社会环境原因 | 第27-28页 |
3.1.1 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27页 |
3.1.2 政策偏向 | 第27页 |
3.1.3 资金投入不足 | 第27-28页 |
3.2 传播者原因 | 第28-29页 |
3.2.1 主观认识不足 | 第28页 |
3.2.2 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 第28-29页 |
3.2.3 技术手段适应性较差 | 第29页 |
3.3 传播渠道原因 | 第29-32页 |
3.3.1 信息硬件设施不健全 | 第29-30页 |
3.3.2 涉农信息缺乏先进的传播平台 | 第30-31页 |
3.3.3 信息软件环境不完善 | 第31页 |
3.3.4 涉农信息可及性低 | 第31-32页 |
3.4 受传者原因 | 第32-35页 |
3.4.1 社会经济地位低 | 第32页 |
3.4.2 受教育水平低 | 第32-33页 |
3.4.3 观念固化 | 第33-34页 |
3.4.4 个人兴趣与动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农业传播中的“知沟”问题解决对策 | 第35-46页 |
4.1 改善社会环境 | 第35-37页 |
4.1.1 缩小城乡差距 | 第35页 |
4.1.2 完善农业传播政策 | 第35-36页 |
4.1.3 加大农业传播扶持力度 | 第36-37页 |
4.2 提高传播者的有效沟通能力 | 第37-38页 |
4.2.1 把握农民的特点和需求 | 第37页 |
4.2.2 提高与农民交流沟通的技能 | 第37-38页 |
4.2.3 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 第38页 |
4.3 畅通传播渠道 | 第38-42页 |
4.3.1 健全农业传播组织 | 第38-39页 |
4.3.2 健全信息传播硬件设施 | 第39-40页 |
4.3.3 完善信息传播软件条件 | 第40页 |
4.3.4 提高涉农信息可及性 | 第40-41页 |
4.3.5 发挥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 | 第41-42页 |
4.4 提高受传者的接收能力 | 第42-46页 |
4.4.1 提高农民收入 | 第42-43页 |
4.4.2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 第43页 |
4.4.3 开展技能培训 | 第43-44页 |
4.4.4 农民自身要转变观念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