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学论文--新闻工作自动化、网络化论文

网络新闻跟贴中的对抗式解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8-12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页
    二、研究现状综述第8-10页
    三、研究方法第10-12页
第一章 网络新闻跟帖概述第12-17页
    第一节 网络新闻跟帖:意见表达平台第12-14页
        一、骨鲠在喉——网民快速发声第12-13页
        二、管中窥豹——社会舆情窗口第13页
        三、制胜筹码——网站反馈功能第13-14页
    第二节 对抗式解读:网络新闻跟帖的重要特征第14-17页
        一、对抗式解读含义第14-16页
        二、网络新闻跟帖中对抗式解读普遍存在第16-17页
第二章 网络新闻跟帖中对抗式解读的表现方式第17-25页
    第一节 质疑报道内容——直接对抗第17-18页
    第二节 话语意义的争夺——艺术性对抗第18-22页
        一、修辞:艺术性对抗的典型第19页
        二、戏谑与恶搞:在娱乐中对抗第19-22页
        三、电子隐藏文本:符号的言外之意第22页
    第三节 置之不理——无声地对抗第22-24页
    第四节 重新建构议题——另起炉灶第24-25页
第三章 网络新闻跟帖中对抗式解读的心理及成因第25-45页
    第一节 对抗式解读的心理机制第25-30页
        一、“群体逆反”下的二元对立第25-26页
        二、“刻板印象”中的刺激反应第26-27页
        三、“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的复杂交织第27-29页
        四、不当宣泄的极端对抗第29-30页
    第二节 引发对抗式解读的社会成因第30-38页
        一、何以能——互联网为对抗式解读“赋权”第30-31页
        二、何以会——政治、经济、文化多元互动因素第31-38页
            (一)“臣民”到公民的转变:参与意识增强第31-32页
            (二)总体财富增长:利益分配不均第32-35页
                1、贫富差距扩大 中产阶级缺失第33页
                2、官僚腐败:权力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第33-35页
            (三)传统文化的发酵与后现代文化的影响第35-38页
                1、传统文化的发酵第35-37页
                2、后现代文化:解构第37-38页
    第三节 引发对抗式解读的媒介成因第38-45页
        一、变与不变:传受关系改变,新闻改革落后第38-39页
        二、媒介的“捧杀”与“棒杀”第39-45页
            (一)“捧杀”:话语宣传意味浓厚;选择性失语第39-40页
            (二)“棒杀”:议题设置诱导;标题消费“敏感词”第40-45页
第四章 网络新闻跟帖的对抗式解读疏导途径第45-51页
    第一节 政府部门第45-46页
        一、解决现实的问题:根本之道第45页
        二、开放的心态:主动公开,善用修辞第45-46页
    第二节 传播媒介第46-48页
        一、主流媒体:心态到语态的转型第46-47页
        二、标题设计:忠于事实第47页
        三、宜疏不宜堵:放松跟帖限制第47-48页
    第三节 社会公众第48-51页
        一、媒介素养:提高公民意识第48-49页
        二、理性判断:不盲从,去掉“有色眼镜”第49页
        三、跳出“酱缸”:破立结合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注释第52-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业传播中的“知沟”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ARM的室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