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3-16页 |
1.3 博士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内涵及其必要性 | 第16-19页 |
1.3.1 博士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 | 第16-17页 |
1.3.2 博士生群体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1.3.3 加强博士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昆明市在读博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 第21-33页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2.1.1 调查设计 | 第21页 |
2.1.2 问卷的发放与统计 | 第21-22页 |
2.1.3 样本基本信息 | 第22-23页 |
2.2 博士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基本情况 | 第23-33页 |
2.2.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有正确认识但不够深入 | 第24-26页 |
2.2.2 能从感情层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6-29页 |
2.2.3 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行为活动但行动力不足 | 第29-33页 |
第三章 影响博士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 | 第33-50页 |
3.1 社会环境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 | 第34-42页 |
3.1.1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2 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 | 第36-38页 |
3.1.3 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 | 第38-40页 |
3.1.4 互联网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40-41页 |
3.1.5 传统文化的正向影响 | 第41-42页 |
3.2 学校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 | 第42-47页 |
3.2.1 教学方式单一 | 第42-43页 |
3.2.2 高校教师价值观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学校理论宣传对博士生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4 高校实践教育效果不明显 | 第45-47页 |
3.3 博士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1 博士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 | 第47-48页 |
3.3.2 自身对核心价值观理解具有片面性 | 第48-49页 |
3.3.3 将价值观内化的环节较为薄弱 | 第49页 |
3.3.4 自身知、情、意、行的不统一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提升博士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 第50-61页 |
4.1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 第51-53页 |
4.1.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 第51页 |
4.1.2 客观看待各种社会思潮 | 第51页 |
4.1.3 净化社会思潮的传播内容 | 第51-52页 |
4.1.4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 第52-53页 |
4.1.5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论的引领 | 第53页 |
4.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育人功能 | 第53-56页 |
4.2.1 发挥传统文化对博士生的文化引领作用 | 第54页 |
4.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 | 第54-55页 |
4.2.3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文化价值 | 第55-56页 |
4.3 优化博士生的教育资源 | 第56-58页 |
4.3.1 提升博士生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 第56页 |
4.3.2 发挥博士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 第56页 |
4.3.3 学校方面改进对博士生的教育方式 | 第56-57页 |
4.3.4 深入发掘新媒体资源对博士生的教育功能 | 第57-58页 |
4.4 发掘教育实践对博士生的教育功能 | 第58-61页 |
4.4.1 开展针对博士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 第59-60页 |
4.4.2 对博士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附录B 博士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问卷 | 第67-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