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管理激励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农电工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对象及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方法和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2 相关理论与政策法规概述 | 第19-34页 |
2.1 管理激励的基本理论 | 第19-24页 |
2.1.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9-22页 |
2.1.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22-23页 |
2.1.3 结果反馈型激励理论 | 第23-24页 |
2.2 人力资源基本职能与3P模式 | 第24-31页 |
2.2.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 第24-25页 |
2.2.2 人力资源管理3P模式 | 第25-26页 |
2.2.3 3P中的职位评价系统 | 第26-27页 |
2.2.4 3P中的绩效评价系统 | 第27-30页 |
2.2.5 3P中的薪酬管理系统 | 第30-31页 |
2.3 与农电工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 | 第31-34页 |
2.3.1 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 | 第31-32页 |
2.3.2 有关的政策 | 第32-34页 |
3 TZ供电公司农电工管理激励现状分析 | 第34-47页 |
3.1 TZ供电公司简介 | 第34页 |
3.2 TZ供电公司农电工队伍现状和管理的基本制度 | 第34-38页 |
3.2.1 TZ供电公司农电工队伍现状统计分析 | 第34-36页 |
3.2.2 TZ供电公司农电工管理的基本制度概述 | 第36-38页 |
3.3 TZ供电公司农电工管理激励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38-43页 |
3.3.1 问卷设计和样本情况 | 第38页 |
3.3.2 问卷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8-43页 |
3.4 TZ供电公司农电工管理激励问题原因的3P视角分析 | 第43-47页 |
3.4.1 工作岗位设置不合理 | 第43-44页 |
3.4.2 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标准 | 第44-45页 |
3.4.3 薪酬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 | 第45-47页 |
4 完善TZ供电公司农电工管理激励的对策措施 | 第47-66页 |
4.1 完善农电工管理激励的指导思想 | 第47-49页 |
4.1.1 员工需求与企业目标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 第47-48页 |
4.1.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 第48页 |
4.1.3 个性化激励与人性化激励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 第48-49页 |
4.1.4 正负激励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 第49页 |
4.2 完善岗位设置的对策建议 | 第49-54页 |
4.2.1 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 | 第49-50页 |
4.2.2 组织机构的整合与再造 | 第50-51页 |
4.2.3 实现人岗匹配 | 第51-52页 |
4.2.4 设置合理的岗位引进和退出机制 | 第52-53页 |
4.2.5 增设兼职岗位 | 第53-54页 |
4.3 完善绩效考核的对策措施 | 第54-61页 |
4.3.1 确定农电工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 | 第54-55页 |
4.3.2 确定月度日常重点工作考核指标 | 第55-56页 |
4.3.3 确定月度考核细化排名指标 | 第56-59页 |
4.3.4 确定专项工作阶段完成指标 | 第59-61页 |
4.4 构建激励性薪酬分配制度 | 第61-66页 |
4.4.1 薪酬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61-62页 |
4.4.2 基本工资 | 第62-63页 |
4.4.3 岗位工资 | 第63-64页 |
4.4.4 绩效奖金 | 第64-65页 |
4.4.5 津补贴 | 第65页 |
4.4.6 加班工资 | 第65-66页 |
5 TZ供电公司实施农电工3P模式管理激励的保障措施 | 第66-71页 |
5.1 加强管理激励的执行力度 | 第66-67页 |
5.2 建立畅通的沟通反馈渠道 | 第67-69页 |
5.3 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 第69-7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