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7-18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8页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大学生公民参与 | 第20-25页 |
一、社会转型的概念与特征 | 第20-21页 |
二、大学生公民参与的内涵分析 | 第21-23页 |
三、转型时期大学生公民参与的要素构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公民参与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25-50页 |
一、调查概况 | 第25-26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25页 |
(二)抽样设计 | 第25-26页 |
(三)问卷回收与处理 | 第26页 |
(四)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6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49页 |
(一)公民参与意识 | 第27-30页 |
1.公民参与意识总体水平较高 | 第27-28页 |
2.大学生公民参与存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和政治面貌差异 | 第28-30页 |
(二)公民参与行为 | 第30-34页 |
1.公民参与“知行脱节” | 第30-32页 |
2.公民参与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 第32-34页 |
(三)公民参与领域 | 第34-40页 |
1.学校公共生活是大学生公民参与的主要领域 | 第34-39页 |
2.公民参与领域存在性别和政治面貌差异 | 第39-40页 |
(四)公民参与方式 | 第40-42页 |
1.大学生更倾向于网络参与 | 第40-41页 |
2.公民参与方式不存在特征变量差异 | 第41-42页 |
(五)公民参与渠道 | 第42-45页 |
1.公民参与渠道单一狭窄 | 第42-44页 |
2.公民参与渠道不存在特征变量差异 | 第44-45页 |
(六)公民参与能力 | 第45-47页 |
1.公民参与意志力薄弱、自我效能感较低 | 第45-46页 |
2.公民参与能力存在性别差异 | 第46-47页 |
(七)公民参与环境 | 第47-49页 |
1.公民参与存在“人情关系”、“话语独断”的文化环境 | 第47-48页 |
2.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参与环境感受 | 第48-49页 |
三、调查结果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公民参与的因素分析 | 第50-59页 |
一、积极因素分析 | 第50-54页 |
(一)公共生活的开放性 | 第50-51页 |
(二)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第51-53页 |
(三)价值观念的多元交汇 | 第53-54页 |
二、消极因素分析 | 第54-59页 |
(一)作为公民的主体性缺失 | 第54-56页 |
(二)学校公共生活的公共性缺失 | 第56-57页 |
(三)学校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 第57-59页 |
第五章 促进大学生公民参与的教育路径 | 第59-69页 |
一、强化主体的公民参与教育 | 第59-60页 |
(一)公民参与的知行结合 | 第59页 |
(二)公民参与的动机矫正 | 第59-60页 |
(三)公民参与的意志力锻造 | 第60页 |
二、构建以学校公共生活为中心的公民参与场域 | 第60-63页 |
(一)建构师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生活 | 第60-61页 |
(二)开设系统的公民参与教育课程 | 第61-62页 |
(三)构建学校公共生活共同体 | 第62-63页 |
三、鼓励网络化的公民参与方式与拓展多元化的参与渠道 | 第63-65页 |
(一)鼓励网络化的公民参与方式 | 第63-64页 |
(二)拓展多元化的公民参与渠道 | 第64-65页 |
四、形塑积极参与的文化环境 | 第65-69页 |
(一)形塑民主参与的公共文化 | 第65-67页 |
(二)形塑“私民”与“公民”分化的公共文化 | 第67页 |
(三)形塑公共理性言说的公共文化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