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水密隔舱海船文化遗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15页
 第一节 选题目的第9-10页
  一、理论意义第9页
  二、现实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第10-12页
  一、“水密隔舱”命名的提出第10页
  二、水密隔舱海船制造的相关研究第10-12页
 第三节 理论选择、研究范围与方法第12-13页
  一、理论选择第12-13页
  二、研究范围第13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第13页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定义与类别第13-15页
第一章 水密隔舱技术的发展第15-52页
 第一节 舟船技术与水密隔舱的产生第15-22页
  一、舟船技术的发展第15-17页
  二、造船中的仿生原理第17-18页
  三、船体的水密方法第18-21页
  四、水密隔舱起始年代第21-22页
 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水密隔舱的应用第22-27页
  一、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融第22-23页
  二、商业对水密隔舱技术的促进第23-24页
  三、远洋航海对水密隔舱的要求第24-25页
  四、船检制度与造船技术的完善第25-27页
 第三节 观念差异与水密隔舱的传播第27-38页
  一、技术指导思想的差异第27-28页
  二、对空间的理解和安排第28页
  三、中国造船的政治因素第28-32页
  四、中西海上权力的仲张第32-36页
  五、水密隔舱的对外传播第36-38页
 第四节 历史资料中的古代造船技术第38-52页
  一、沉船文物体现的造船技术第38-41页
  二、历史文献反映的造船技术第41-52页
第二章 水密隔舱造船技艺第52-89页
 第一节 造船图谱与工具条件第52-59页
  一、船样和船谱的功能性第52-53页
  二、隔舱板是设计的核心第53-54页
  三、造船技术与工具演进第54-59页
 第二节 闽南传统造船技艺第59-81页
  一、历史发展与限制第59-60页
  二、选材备料及设计第60-65页
  三、船体结构及装配第65-70页
  四、艌缝配方及工序第70-75页
  五、帆装形式及索具第75-78页
  六、修艌维护及回收第78-81页
 第三节 造船技艺的审美第81-89页
  一、技术表现出的斜向之美第81-82页
  二、设计中体现的审美原则第82-85页
  三、文化带来的装饰一致性第85-89页
第三章 水密隔舱造船文化第89-119页
 第一节 闽南传统海船民俗第89-101页
  一、学艺从业传统习俗第89-90页
  二、选料建造传统习俗第90-93页
  三、放船出海传统习俗第93-96页
  四、行船操控传统习俗第96-101页
 第二节 传统造船的评判标准第101-106页
  一、标准对造船技术的作用第101-103页
  二、船主衡量船师的标准第103-105页
  三、船师自己内心的标准第105-106页
 第三节 闽南海船的精神支持第106-119页
  一、海船信仰的起源和特点第106-111页
  二、海船信仰的种类和传播第111-116页
  三、海船信仰的衰落和创新第116-119页
第四章 水密隔舱福船文化遗产第119-139页
 第一节 水密隔舱造船技艺分布第119-126页
  一、技术类非遗与地区经济第119页
  二、深沪造船历史和传承人第119-122页
  三、漳湾造船历史和传承人第122-123页
  四、福建其他地区造船技艺第123-126页
 第二节 水密隔舱船模工艺调查第126-139页
  一、船模工艺兴起发展与分类第126-130页
  二、政府保护与古代战船船模第130-136页
  三、文化自觉与近代渔船船模第136-139页
第五章 水密隔舱海船的复原第139-160页
 第一节 复原水密隔舱海船的缘起第139-146页
  一、风帆时代的追忆第139-140页
  二、沉船考古与遗产保护第140-142页
  三、古船复原与仿造第142-146页
 第二节 社会影响及申遗推动作用第146-155页
  一、“太平公主”号远航的启示第146-148页
  二、“南海一号”设计过程第148-151页
  三、文化遗产语境中的水密隔舱第151-155页
 第三节 新工艺新标准下的挑战第155-160页
  一、现代标准和传统技艺第155-156页
  二、为木帆船建造重设标准第156-160页
第六章 水密隔舱造船技艺的保护第160-174页
 第一节 水密隔舱造船技艺的困境第160-164页
  一、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第160-162页
  二、市场缺失与船模传承第162-164页
 第二节 弘扬水密隔舱造船技术的设想第164-168页
  一、专业培养与公众参与第164-165页
  二、学徒体验与水手体验第165-168页
 第三节 传承人、政府、专家的共同推动第168-174页
  一、申报过程中的携手共进第168-170页
  二、保护传承中的再度合作第170-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攻读祭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呼伦贝尔草原蓄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