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11页 |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 (二)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3.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 一、马克思个人观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阶段 | 第11-18页 |
| (一)马克思个人观的思想渊源 | 第11-14页 |
| 1.理论背景:文艺复兴和空想社会主义 | 第11-12页 |
| 2.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 第12-13页 |
| 3.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 | 第13-14页 |
| (二)马克思个人观的发展历程 | 第14-18页 |
| 1.《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所代表的萌芽阶段 | 第14-15页 |
|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代表的探索阶段 | 第15-16页 |
| 3.《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代表其进入初步形成阶段 | 第16-17页 |
| 4.《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所代表的运用和完善阶段 | 第17-18页 |
| 二、马克思个人观的内涵 | 第18-32页 |
| (一)“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个人观前提 | 第18-22页 |
| 1.“现实的个人”:对“抽象个人”的扬弃与转换 | 第18-19页 |
| 2.“现实的个人”的内涵 | 第19-20页 |
| 3.“现实的个人”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 (二)个人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第22-24页 |
| 1.需要是人的内在本性 | 第22-23页 |
| 2.人的需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 第23-24页 |
| (三)个人形态:在“三大社会形态”中的表现 | 第24-27页 |
| 1.个人形态概述 | 第24-25页 |
| 2.“依附的个人” | 第25-26页 |
| 3.“独立的个人” | 第26页 |
| 4.“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 | 第26-27页 |
| (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个人生存的终极关怀 | 第27-32页 |
| 1.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 | 第27-29页 |
| 2.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 | 第29-30页 |
| 3.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 第30-32页 |
| 三、马克思个人观的现实意义 | 第32-36页 |
| (一)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 第32-33页 |
| (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个人发展的需要 | 第33页 |
| (三)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 第33-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一)学术著作 | 第37-38页 |
| (二)论文 | 第38-40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