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基于聚苯胺和生物质氮自掺杂低温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7页
    1.1 燃料电池简介第14-18页
        1.1.1 燃料电池的发展历程第14-16页
        1.1.2 燃料电池的结构和原理第16-17页
        1.1.3 燃料电池的分类第17-18页
    1.2 低温燃料电池第18-22页
        1.2.1 碱性燃料电池第18-19页
        1.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19-22页
    1.3 低温燃料电池进展第22-23页
    1.4 低温燃料电池对氧还原催化剂的要求第23-24页
    1.5 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第24-26页
    1.6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第26-32页
        1.6.1 过渡金属化合物第26-27页
        1.6.2 大环化合物第27-28页
        1.6.3 掺杂碳材料第28-32页
    1.7 掺杂碳材料氧还原催化活性机理第32-35页
    1.8 本论文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第35-37页
        1.8.1 研究背景第35页
        1.8.2 研究内容第35-36页
        1.8.3 研究意义第36-37页
第2章 实验内容及表征方法第37-43页
    2.1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及仪器第37-38页
    2.2 实验方法第38页
    2.3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第38-40页
    2.4 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0-43页
        2.4.1 工作电极的制备第40-41页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1-43页
第3章 以氯化铁原位氧化聚合苯胺并作为铁源的多孔非贵金属催化剂第43-59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实验内容第44-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8页
        3.3.1 催化剂形貌与结构分析第45-50页
        3.3.2 催化剂的氧还原电催化活性分析第50-55页
        3.3.3 催化剂的氧还原稳定性第55-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通过尿素复合聚苯胺制备类石墨烯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第59-75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实验内容第59-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74页
        4.3.1 催化剂形貌与结构第60-67页
        4.3.2 类石墨烯催化剂的氧还原电催化活性分析第67-71页
        4.3.3 催化剂的氧还原稳定性第71-73页
        4.3.4 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第73-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以猪肝为前驱体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第75-97页
    5.1 引言第75-76页
    5.2 实验内容第76-7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8-96页
        5.3.1 催化剂形貌与结构第78-84页
        5.3.2 催化剂的氧还原电催化活性评价第84-91页
        5.3.3 催化剂的氧还原稳定性第91-93页
        5.3.4 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第93-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以猪血为前驱体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第97-109页
    6.1 引言第97页
    6.2 实验内容第97-9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9-108页
        6.3.1 催化剂形貌与结构第99-102页
        6.3.2 催化剂的氧还原电催化活性评价第102-105页
        6.3.3 催化剂的氧还原稳定性第105-107页
        6.3.4 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第107-108页
    6.4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7章 以鸡蛋为氮源并复合多壁碳纳米管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第109-123页
    7.1 引言第109页
    7.2 实验内容第109-111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11-122页
        7.3.1 催化剂形貌与结构第111-114页
        7.3.2 催化剂的氧还原电催化活性评价第114-118页
        7.3.3 催化剂的氧还原稳定性第118-120页
        7.3.4 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第120-122页
    7.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6页
    8.1 结论第123-124页
    8.2 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1-143页
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nS2、铋系光催化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及其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性能增强的研究
下一篇:含氮、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