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式语言的合肥市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4 研究对象概念与界定 | 第19-21页 |
1.4.1 住区 | 第19页 |
1.4.2 老旧住区 | 第19页 |
1.4.3 外部空间 | 第19-20页 |
1.4.4 住区外部空间 | 第20-2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2-38页 |
2.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2-27页 |
2.1.1 国外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理论研究 | 第22-23页 |
2.1.2 国外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实践发展 | 第23-25页 |
2.1.3 国外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启示 | 第25-27页 |
2.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7-33页 |
2.2.1 国内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理论研究 | 第27-30页 |
2.2.2 国内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实践发展 | 第30-32页 |
2.2.3 国内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启示 | 第32-33页 |
2.3 相关基础理论 | 第33-37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2.3.2 场所及场所精神理论 | 第34-36页 |
2.3.3 扬·盖尔的住区设计理论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合肥市老旧住区外部空间发展及现状调研 | 第38-60页 |
3.1 合肥市住区建设发展概况 | 第38-41页 |
3.1.1 老旧住区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38-40页 |
3.1.2 老旧住区的改造历程 | 第40-41页 |
3.2 合肥市老旧住区现状调研 | 第41-55页 |
3.2.1 调研对象与范围 | 第41-42页 |
3.2.2 调研方法与内容 | 第42页 |
3.2.3 居民问卷调研 | 第42-46页 |
3.2.4 住区实地调研 | 第46-55页 |
3.3 合肥市新老住区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3.3.1 新老住区的差距 | 第55-56页 |
3.3.2 老旧住区的优势 | 第56-57页 |
3.4 合肥市老旧住区外部空间现状分析 | 第57-59页 |
3.4.1 外部空间界面杂乱 | 第57-58页 |
3.4.2 外部空间功能不足 | 第58页 |
3.4.3 外部空间组织无序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模式语言与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 | 第60-67页 |
4.1 模式语言的解读 | 第60-63页 |
4.1.1 亚历山大及其思想理论 | 第60-61页 |
4.1.2 模式语言的概念 | 第61-63页 |
4.2 模式语言的编制与结构 | 第63-65页 |
4.2.1 模式语言的编制 | 第63页 |
4.2.2 模式语言的结构 | 第63-65页 |
4.3 模式语言与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适用性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合肥市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模式语言 | 第67-97页 |
5.1 空间界面风貌改造 | 第67-78页 |
5.1.1 垂直界面 | 第67-73页 |
5.1.2 水平界面 | 第73-78页 |
5.2 空间功能构成调整 | 第78-88页 |
5.2.1 功能设置的完整性 | 第78-84页 |
5.2.2 空间构成的多样性 | 第84-88页 |
5.3 空间组织节奏营造 | 第88-96页 |
5.3.1 组织布局的灵活性 | 第88-92页 |
5.3.2 节奏导向的有序性 | 第92-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 A 合肥市老旧住区环境整治工作细则及标准 | 第102-103页 |
附录 B 合肥市老旧住区外部空间现状调研问卷 | 第103-105页 |
后记或致谢 | 第105-10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