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古城新建住区地域性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动机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2.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2.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6-21页 |
1.3.1 国外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1.3.3 国内实践研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苏州古城地域特征研究 | 第21-32页 |
2.1 苏州古城地域背景概述 | 第21-24页 |
2.1.1 地理环境特征 | 第21-22页 |
2.1.2 社会人文特征 | 第22-24页 |
2.2 苏州古城传统居住街区特征 | 第24-32页 |
2.2.1 街区布局 | 第24-26页 |
2.2.2 空间形态 | 第26-27页 |
2.2.3 街区肌理 | 第27-28页 |
2.2.4 建筑单体 | 第28-30页 |
2.2.5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古城内新建住区建设情况 | 第32-37页 |
3.1 苏州住区建设进程 | 第32-33页 |
3.2 苏州古城保护情况 | 第33-35页 |
3.3 住区建设发展分段 | 第35-37页 |
3.3.1 现代新村阶段(1978~1992) | 第35页 |
3.3.2 试点探索阶段(1992~1998) | 第35页 |
3.3.3 全面发展阶段(1998~2005) | 第35-36页 |
3.3.4 控制发展阶段(2005~至今)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各个发展阶段工程案例分析 | 第37-63页 |
4.1 现代新村阶段(1978~1992) | 第38-42页 |
4.1.1 竹辉新村 | 第38-39页 |
4.1.2 木杏新村 | 第39-40页 |
4.1.3 发展阶段小结 | 第40-42页 |
4.2 试点探索阶段(1992~1998) | 第42-49页 |
4.2.1 桐芳巷 | 第42-44页 |
4.2.2 佳安别院 | 第44-46页 |
4.2.3 狮林苑 | 第46-48页 |
4.2.4 发展阶段小结 | 第48-49页 |
4.3 全面建设阶段(1998~2005) | 第49-54页 |
4.3.1 华阳花苑 | 第49-50页 |
4.3.2 城中花园 | 第50-51页 |
4.3.3 学士林 | 第51-52页 |
4.3.4 发展阶段小结 | 第52-54页 |
4.4 控制发展阶段(2005~至今) | 第54-63页 |
4.4.1 润园 | 第54-56页 |
4.4.2 庭园 | 第56-59页 |
4.4.3 平门府 | 第59-60页 |
4.4.4 庆园 | 第60-62页 |
4.4.5 发展阶段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住区设计策略分析研究 | 第63-84页 |
5.1 总体开发策略 | 第63-66页 |
5.1.1 开发规模 | 第63-65页 |
5.1.2 开发模式 | 第65-66页 |
5.2 住区规划设计 | 第66-78页 |
5.2.1 规划模式 | 第66-68页 |
5.2.2 道路系统 | 第68-71页 |
5.2.3 公建系统 | 第71-73页 |
5.2.4 景观系统 | 第73-77页 |
5.2.5 建筑群体组合 | 第77-78页 |
5.3 建筑单体设计 | 第78-84页 |
5.3.1 平面布局 | 第78-80页 |
5.3.2 建筑高度 | 第80-81页 |
5.3.3 建筑造型 | 第81-84页 |
第六章 住区设计策略对传统地域特征利用的现状分析 | 第84-97页 |
6.1 有利于展现地域特征的设计策略 | 第84-91页 |
6.1.1 小规模的开发 | 第84-85页 |
6.1.2 市井式的公建组织 | 第85-86页 |
6.1.3 街巷式的空间组织 | 第86-87页 |
6.1.4 园林化的景观设计 | 第87-88页 |
6.1.5 院井空间的运用 | 第88-89页 |
6.1.6 小体量变化的住宅单体 | 第89-90页 |
6.1.7“黑白灰”的色彩延续 | 第90-91页 |
6.2 不利于展现地域特征的设计现状及改进策略 | 第91-97页 |
6.2.1 古城住区设计的区域性差异 | 第91-92页 |
6.2.2 住区公共空间行为模式的弱化 | 第92-93页 |
6.2.3 封闭住区的形态打断了古城肌理 | 第93-94页 |
6.2.4 行列式布局与古城网状肌理的对立 | 第94页 |
6.2.5 僵化的造型表达 | 第94-9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7-100页 |
7.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97-98页 |
7.2 发展趋势展望 | 第98-99页 |
7.3 结语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图表目录 | 第103-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作者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