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道路淋水被动蒸发降温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城市能耗与城市热岛效应 | 第10-11页 |
1.1.2 城市沥青路对热岛效应的贡献 | 第11-12页 |
1.1.3 城市铺地的蒸发冷却降温 | 第12页 |
1.2 城市表面的被动蒸发降温技术 | 第12-18页 |
1.2.1 建筑表面的被动蒸发冷却技术原理 | 第12-14页 |
1.2.2 城市铺地的被动蒸发降温研究 | 第14-18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论文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19页 |
1.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淋水沥青路面能量平衡分析 | 第20-29页 |
2.1 淋水路面能量平衡方程 | 第20-22页 |
2.2 淋水对沥青道路的热效应分析和计算 | 第22-27页 |
2.2.1 上行的长波辐射强度项 | 第22-23页 |
2.2.2 短波辐射强度项 | 第23-24页 |
2.2.3 路面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热流强项 | 第24-25页 |
2.2.4 向下层材料导入热流强度 | 第25页 |
2.2.5 淋水对道路的热效应 | 第25-26页 |
2.2.6 淋水对道路的热效应另外一种形式 | 第26-27页 |
2.3 热平衡方程中的其他项 | 第27-28页 |
2.3.1 下行长波辐射 | 第27-28页 |
2.3.2 沥青材料蓄热 | 第28页 |
2.4 总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沥青道路淋水实测研究 | 第29-60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3.1.1 场地介绍 | 第29-30页 |
3.1.2 淋水控制系统及装置 | 第30-31页 |
3.1.3 沥青路面构造 | 第31-32页 |
3.1.4 仪器设备 | 第32页 |
3.1.5 场地布置 | 第32-34页 |
3.1.6 测试方法 | 第34页 |
3.1.7 淋水系统及淋水方案 | 第34-36页 |
3.1.8 淋水用水温度 | 第36页 |
3.2 实测结果分析 | 第36-59页 |
3.2.1 反射率 | 第36-38页 |
3.2.2 道路表面温度 | 第38-44页 |
3.2.3 空气温湿度 | 第44-46页 |
3.2.4 黑球温度及SET* | 第46-49页 |
3.2.5 太阳辐射强度 | 第49-50页 |
3.2.6 热流强度 | 第50-59页 |
3.3 总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淋水沥青路面的热平衡及淋水方案优化讨论 | 第60-75页 |
4.1 蒸发率计算 | 第60-64页 |
4.1.1 长波辐射强度计算 | 第60页 |
4.1.2 短波辐射计算 | 第60-61页 |
4.1.3 路面与大气对流换热计算 | 第61页 |
4.1.4 路面向下热流分析与计箅 | 第61-63页 |
4.1.5 淋水中液态水与路面热交换 | 第63-64页 |
4.1.6 蒸发率 | 第64页 |
4.2 沥青道路能量平衡分析 | 第64-71页 |
4.2.1 全天的能量平衡 | 第64-70页 |
4.2.2 夜晚的能量平衡 | 第70-71页 |
4.3 淋水方案优化讨论 | 第71-74页 |
4.3.1 淋水起始时间 | 第71页 |
4.3.2 淋水率 | 第71页 |
4.3.3 淋水方式 | 第71页 |
4.3.4 路面材料的蓄水能力 | 第71-72页 |
4.3.5 优化指标及优化实现 | 第72-74页 |
4.4 总结 | 第74-75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