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夹层结构的形成 | 第11-12页 |
1.2 SPS应用现状和在桥梁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 第12-17页 |
1.2.1 SPS应用现状 | 第12-16页 |
1.2.2 SPS在桥梁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 第16-17页 |
1.3 钢箱梁斜拉桥正交异性夹层板稳定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1.3.1 正交异性夹层板钢箱梁的定义 | 第17-18页 |
1.3.2 钢箱梁斜拉桥正交异性夹层板稳定问题 | 第18-19页 |
1.3.3 钢箱梁稳定事故 | 第19页 |
1.3.4 正交异性夹层板稳定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1.4 本文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正交异性夹层板稳定理论 | 第23-45页 |
2.1 概述 | 第23页 |
2.2 正交异性夹层板屈曲理论 | 第23-28页 |
2.2.1 正交异性夹层板屈曲破坏模态 | 第23-24页 |
2.2.2 各国关于加劲板的构造规定 | 第24-28页 |
2.3 夹层板的弯曲性能 | 第28-36页 |
2.3.1 夹层板弯曲变形 | 第30-31页 |
2.3.2 夹层板应力分布 | 第31-34页 |
2.3.3 夹层板静力平衡方程 | 第34-36页 |
2.4 正交异性夹层板临界屈曲应力 | 第36-44页 |
2.4.1 能量法列式 | 第38-42页 |
2.4.2 能量法求解正交异性夹层板弯曲应力 | 第42-43页 |
2.4.3 能量法求解正交异性夹层板屈曲应力 | 第43-44页 |
2.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钢箱梁斜拉桥正交异性夹层桥面板稳定分析 | 第45-71页 |
3.1 概述 | 第45页 |
3.2 工程概况 | 第45-46页 |
3.3 全桥整体分析 | 第46-50页 |
3.3.1 全桥有限元模型 | 第46-48页 |
3.3.2 全桥整体力学分析结果 | 第48-50页 |
3.4 钢箱梁节段模型 | 第50-55页 |
3.4.1 有限元单元选取及材料属性 | 第51-52页 |
3.4.2 钢箱梁节段选取及边界条件模拟 | 第52-54页 |
3.4.3 车辆荷载加载 | 第54-55页 |
3.5 应力及挠度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3.5.1 纵向加载工况一应力及挠度分析 | 第56-60页 |
3.5.2 纵向加载工况二应力及挠度分析 | 第60-64页 |
3.5.3 应力及挠度分析总结 | 第64-65页 |
3.6 正交异性夹层桥面板屈曲稳定分析 | 第65-70页 |
3.6.1 四边简支边界的桥面板屈曲稳定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3.6.2 子模型法计算桥面板屈曲稳定的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3.6.3 桥面板屈曲稳定分析小结 | 第69-70页 |
3.7 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SPS型正交异性夹层板弹性屈曲稳定参数化分析 | 第71-86页 |
4.1 概述 | 第71页 |
4.2 分析对象及边界约定 | 第71-72页 |
4.3 SPS桥面板加载工况对弹性稳定的影响 | 第72-75页 |
4.3.1 加载工况设定 | 第72-73页 |
4.3.2 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4.4 SPS桥面板横隔板间距对弹性稳定的影响 | 第75-78页 |
4.4.1 横隔板间距b取值 | 第75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4.5 SPS板纵向加劲肋间距对弹性稳定的影响 | 第78-80页 |
4.5.1 纵向加劲肋间距S取值 | 第78-79页 |
4.5.2 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4.6 SPS桥面板母板参数取值对弹性稳定的影响 | 第80-83页 |
4.6.1 夹层板面板厚度t及芯层厚度tc取值 | 第80页 |
4.6.2 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4.7 SPS桥面板梯形肋厚度对弹性稳定的影响 | 第83-85页 |
4.7.1 梯形肋厚度tL取值 | 第83页 |
4.7.2 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4.8 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SPS型正交异性夹层板非线性稳定分析 | 第86-94页 |
5.1 概述 | 第86页 |
5.2 非线性理论 | 第86-89页 |
5.2.1 几何非线性理论 | 第86-87页 |
5.2.2 材料非线性理论 | 第87-89页 |
5.3 正交异性夹层板的初始缺陷 | 第89-91页 |
5.3.1 几何初始缺陷 | 第89-90页 |
5.3.2 焊接残余应力 | 第90-91页 |
5.4 计算对象 | 第91页 |
5.5 结果分析 | 第91-93页 |
5.6 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件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