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慕课联盟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页 |
1.1.2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1.1.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慕课联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慕课联盟 | 第17页 |
2.1.2 交互式教学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页 |
2.2.2 教育公平理论 | 第18-19页 |
2.2.3 社会互动理论 | 第19-21页 |
3 高校慕课联盟系统分析 | 第21-39页 |
3.1 高校慕课联盟功能特点 | 第21-26页 |
3.1.1 资源共享共建 | 第21-24页 |
3.1.2 实现个性化教学 | 第24-25页 |
3.1.3 实现学分互认 | 第25-26页 |
3.2 高校慕课联盟的体系设计 | 第26-29页 |
3.2.1 高校慕课联盟结构体系 | 第26-27页 |
3.2.2 高校慕课联盟建设目标 | 第27-28页 |
3.2.3 高校慕课联盟运行机制 | 第28-29页 |
3.3 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平台的框架设计和功能实现 | 第29-39页 |
3.3.1 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平台的框架设计 | 第30-31页 |
3.3.2 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平台的功能实现 | 第31-39页 |
4 基于慕课联盟平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设计 | 第39-47页 |
4.1 教学模式的结构体系 | 第39-44页 |
4.1.1 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39页 |
4.1.2 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 | 第39-40页 |
4.1.3 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 第40-43页 |
4.1.4 教学模式的评价环节 | 第43-44页 |
4.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势 | 第44-47页 |
4.2.1 教学模式的创新 | 第44-45页 |
4.2.2 教学模式的优势 | 第45-47页 |
5 基于慕课联盟平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47-57页 |
5.1 应用方案设计 | 第47页 |
5.1.1 应用前期分析 | 第47页 |
5.1.2 案例对象分析 | 第47页 |
5.2 模式应用过程 | 第47-51页 |
5.3 实施效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5.3.1 教师个别访谈及分析 | 第51-53页 |
5.3.2 学生访谈及分析 | 第53页 |
5.3.3 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分析 | 第53-57页 |
6 总结 | 第57-6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7-58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1.2 研究新思路 | 第58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8-61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58-59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