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第12-20页 |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演变 | 第12-15页 |
| 一、文化遗产概念产生 | 第12-14页 |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 第15-19页 |
| 一、群体性 | 第15-16页 |
| 二、活态性 | 第16-17页 |
| 三、承继性 | 第17页 |
| 四、无形性 | 第17-18页 |
| 五、多元性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经验 | 第20-26页 |
| 第一节 国际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立法状况及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之路 | 第21-26页 |
| 一、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 | 第21-23页 |
| 二、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 | 第23-24页 |
| 三、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 | 第26-35页 |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立法保护 | 第26-28页 |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 | 第26-27页 |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产生与发展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保护 | 第28-30页 |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 一、知识产权保护局限性 | 第30页 |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存在不足 | 第30-32页 |
| 三、行政诉讼制度对原生境人忽视 | 第32页 |
|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意义 | 第32-35页 |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重要性 | 第33页 |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选择适用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完善 | 第35-50页 |
| 第一节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集筛选制度 | 第35-37页 |
|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集筛选 | 第35-36页 |
| 二、建立记录与保存制度 | 第36-37页 |
| 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公布机制 | 第37页 |
| 第二节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认定制度 | 第37-40页 |
| 一、完善传承主体资格调查、认定机制 | 第37-39页 |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探索 | 第39-40页 |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推广与开发 | 第40-42页 |
| 一、避免因循守旧的推广方式 | 第40-41页 |
| 二、过度商业开发偏离保护本旨 | 第41-42页 |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推广新模式 | 第42页 |
|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的保护 | 第42-45页 |
| 一、原生境人的含义 | 第42-44页 |
| 二、原生境人权利内容 | 第44-45页 |
| 第五节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 第45-46页 |
| 一、公众申报制度 | 第45-46页 |
| 二、公众监督与听证制度 | 第46页 |
| 第六节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 第46-47页 |
| 第七节 法律责任及权利救济 | 第47-50页 |
| 一、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法律责任 | 第47-48页 |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救济途径 | 第48-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