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县桃坪冰水堆积体强度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冰水堆积物物质结构特征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冰水堆积物成因及应用的研究 | 第14页 |
1.2.3 冰水堆积物强度特性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冰水堆积物强度衰减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 第19-27页 |
2.1 气象条件 | 第19-21页 |
2.1.1 气象条件 | 第19-20页 |
2.1.2 水文条件 | 第20-21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2-25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5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2.6 地震和其他动力条件 | 第26-27页 |
第3章 冰水堆积体物质结构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 | 第27-47页 |
3.1 冰水堆积体物质结构特征 | 第27-34页 |
3.1.1 堆积体物质组成分析 | 第27-30页 |
3.1.2 堆积体矿物成分特征 | 第30-31页 |
3.1.3 堆积体物质粒度组成特征 | 第31-34页 |
3.2 冰水堆积物的结构特征 | 第34-36页 |
3.3 冰水堆积体成因分析 | 第36-37页 |
3.3.1 冰前沉积物 | 第36-37页 |
3.3.2 冰川接触沉积物 | 第37页 |
3.4 杂谷脑河冰水堆积体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3.4.1 冰水堆积体发育分布特征 | 第37-39页 |
3.4.2 冰水堆积体地形地貌特征 | 第39-40页 |
3.4.3 冰水堆积体成因分析 | 第40页 |
3.5 冰水堆积体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 第40-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冰水堆积物物理性质及抗剪强度特性研究 | 第47-79页 |
4.1 冰水堆积体基本物理性质 | 第47-48页 |
4.1.1 冰水堆积体密度及含水量特征 | 第47页 |
4.1.2 冰水堆积体液塑限特征 | 第47-48页 |
4.1.3 冰水堆积体比重特征 | 第48页 |
4.2 冰水堆积体现场大剪试验研究 | 第48-56页 |
4.2.1 试验原理及设备 | 第49-50页 |
4.2.2 试验场址选取及试样特征 | 第50-51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51页 |
4.2.4 试验方法及过程 | 第51-53页 |
4.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6页 |
4.3 冰水堆积物角砾土室内常规三轴剪切试验 | 第56-67页 |
4.3.1 试验设备及方案 | 第56-58页 |
4.3.2 试验过程 | 第58-59页 |
4.3.3 试验成果分析 | 第59-67页 |
4.4 冰水堆积物粉质粘土室内直剪试验 | 第67-77页 |
4.4.1 不同含水量粉质粘土的直剪试验 | 第68-72页 |
4.4.2 不同含砂量粉质粘土的直剪试验 | 第72-74页 |
4.4.3 不同浸水时间粉质粘土的直剪试验 | 第74-77页 |
4.5 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冰水堆积物抗剪强度衰减机理研究 | 第79-100页 |
5.1 冰水堆积物遇水下的细微观机理 | 第79-85页 |
5.1.1 冰水堆积物遇水前后的矿物成分分析 | 第79-80页 |
5.1.2 冰水堆积物与水物理化学反应分析 | 第80-83页 |
5.1.3 冰水堆积物遇水后的微观结构 | 第83-85页 |
5.2 冰水堆积物试样宏观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85-90页 |
5.2.1 现场大剪试样破坏特征分析 | 第85-86页 |
5.2.2 室内大型三轴试样破坏特征分析 | 第86-88页 |
5.2.3 直剪试样破坏特征分析 | 第88-89页 |
5.2.4 试样破坏特征综合分析 | 第89-90页 |
5.3 冰水堆积物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90-93页 |
5.3.1 土的结构性 | 第90-91页 |
5.3.2 粒度成分 | 第91页 |
5.3.3 土的应力状态 | 第91-92页 |
5.3.4 含水量对抗剪强度的作用影响 | 第92-93页 |
5.4 冰水堆积物抗剪强度衰减机理分析 | 第93-98页 |
5.4.1 强度机制分析 | 第93-94页 |
5.4.2 强度衰减机理分析 | 第94-98页 |
5.5 小结 | 第98-100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