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16-17页 |
1.3.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2章 互联网泡沫概述 | 第19-24页 |
2.1 互联网泡沫的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2.1.1 泡沫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泡沫的分类 | 第19-20页 |
2.1.3 互联网泡沫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 互联网泡沫形成机制 | 第21页 |
2.3 互联网泡沫的危害 | 第21-24页 |
2.3.1 给金融市场参与者带来巨大损失 | 第22页 |
2.3.2 冲击行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源分配效率 | 第22页 |
2.3.3 加大经济波动,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 | 第22-23页 |
2.3.4 干扰社会秩序,使违法活动盛行 | 第23-24页 |
第3章 泡沫检验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24-30页 |
3.1 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的泡沫直接检验法 | 第25-27页 |
3.2 单位根间接泡沫检验方法 | 第27页 |
3.3 基于GSADF的间接泡沫检验与测度 | 第27-30页 |
3.3.1 SADF和GSADF泡沫存在性检验 | 第27-29页 |
3.3.2 泡沫时点估计 | 第29页 |
3.3.3 泡沫规模的测度 | 第29-30页 |
第4章 互联网泡沫存在性实证研究 | 第30-47页 |
4.1 变量的选取及描述性分析 | 第30-33页 |
4.2 基于直接检验法的互联网泡沫实证研究 | 第33-35页 |
4.3 基于间接检验法的互联网泡沫实证研究 | 第35-38页 |
4.3.1 基于单位根检验的我国互联网泡沫存在性研究 | 第36页 |
4.3.2 我国互联网行业泡沫的GSADF检验 | 第36-38页 |
4.4 直接法与间接法的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4.5 中美互联网泡沫的对比分析 | 第39-47页 |
4.5.1 美国互联网泡沫存在性研究 | 第39-44页 |
4.5.2 中美互联网泡对比分析 | 第44-47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7-5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7-49页 |
5.1.1 我国互联网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 | 第47-48页 |
5.1.2 我国市场对互联网泡沫更趋谨慎和理性 | 第48页 |
5.1.3 我国互联网市场得益于坚实的用户基础 | 第48-49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49-50页 |
5.2.1 “互联网+”应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挤走泡沫 | 第49页 |
5.2.2 对待互联网泡沫的态度应适度谨慎 | 第49-50页 |
5.2.3 互联网企业应注重质量和速度同步发展 | 第5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