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平台侵权责任承担机制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不足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网约车平台基础理论 | 第15-20页 |
2.1 网约车平台的概念 | 第15页 |
2.2 网约车平台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5-17页 |
2.2.1 网约车平台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区别 | 第15-16页 |
2.2.2 网约车平台与传统的网络交易平台的区别 | 第16-17页 |
2.3 网约车运营模式 | 第17-18页 |
2.3.1 出租车模式 | 第17页 |
2.3.2 快车模式 | 第17-18页 |
2.3.3 顺风车模式 | 第18页 |
2.3.4 专车模式 | 第18页 |
2.4 网约车平台存在的法律关系 | 第18-20页 |
2.4.1 劳动合同模式的法律关系 | 第19页 |
2.4.2 劳务合同模式的法律关系 | 第19页 |
2.4.3 挂靠协议模式的法律关系 | 第19-20页 |
3 网约车平台发展历程及法律规制 | 第20-24页 |
3.1 网约车平台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3.1.1 网约车平台的兴起 | 第20页 |
3.1.2 网约车平台快速发展原因 | 第20-21页 |
3.2 网约车平台立法规制 | 第21-24页 |
3.2.1 网约车平台立法现状 | 第21-22页 |
3.2.2 网约车平台法律规定的不足 | 第22-24页 |
4 网约车平台侵权责任承担的类型及实证分析 | 第24-29页 |
4.1 网约车平台侵权责任承担的类型 | 第24-25页 |
4.1.1 交通事故侵权 | 第24页 |
4.1.2 供需双方相互斗殴侵权 | 第24-25页 |
4.1.3 利用乘客的隐私实施侵权 | 第25页 |
4.2 网约车平台侵权责任承担的实证分析 | 第25-29页 |
4.2.1 网约车平台侵权案例判决 | 第25-27页 |
4.2.2 对判决结果的分析 | 第27-29页 |
5 国外网约车平台责任承担的立法及启示 | 第29-32页 |
5.1 国外网约车平台责任承担的立法 | 第29-30页 |
5.1.1 美国网约车平台责任承担的立法 | 第29页 |
5.1.2 瑞士网约车平台责任承担的立法 | 第29-30页 |
5.1.3 英国网约车平台责任承担的立法 | 第30页 |
5.2 国外网约车平台责任承担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2页 |
5.2.1 立法的完善是网约车有序发展的保障 | 第30页 |
5.2.2 责任的明确是平台责任分担的保障 | 第30页 |
5.2.3 保险的跟进是平台责任分担的保障 | 第30-32页 |
6 网约车平台侵权责任承担机制的构建 | 第32-36页 |
6.1 网约车平台侵权责任承担的立法完善 | 第32-33页 |
6.1.1 建立不真正连带责任 | 第32-33页 |
6.1.2 规范网约车平台签订合同的责任 | 第33页 |
6.2 网约车平台侵权责任承担的司法对策 | 第33-34页 |
6.3 网约车平台侵权责任承担的监督策略 | 第34-36页 |
6.3.1 政府的监督 | 第34-35页 |
6.3.2 媒体的监督 | 第35页 |
6.3.3 群众的监督 | 第35-36页 |
7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