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 校园欺负的研究 | 第10-13页 |
2. 危机事件中的旁观行为研究 | 第13-17页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 初中生 | 第17页 |
2. 男生 | 第17页 |
3. 欺负 | 第17-18页 |
4. 校园欺负 | 第18页 |
5. 旁观行为 | 第18页 |
(五) 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 第18-19页 |
二、初中校园欺负中男生旁观行为调查的研究设计 | 第19-23页 |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19-23页 |
1. 初中校园欺负中男生旁观者行为的问卷 | 第20-21页 |
2. 校园欺负中旁观行为的访谈提纲 | 第21-23页 |
三、初中校园欺负中男生旁观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3-37页 |
(一) 初中校园欺负的基本状况 | 第23-24页 |
1. 初中校园欺负的普遍性 | 第23-24页 |
2. 初中校园欺负的类型 | 第24页 |
3. 初中校园欺负现象的态度 | 第24页 |
(二) 初中男生旁观行为的基本现状 | 第24-33页 |
1. 围观校园欺负事件的旁观行为 | 第24-25页 |
2. 参与、助威与制止校园欺负事件旁观行为 | 第25-27页 |
3. 告诉老师和家长校园欺负事件的旁观行为 | 第27-28页 |
4. 担心自己遭到报复校园欺负的旁观行为 | 第28-29页 |
5. 同情、内疚、犹豫的旁观行为 | 第29-30页 |
6. 网络欺负的旁观行为 | 第30-32页 |
7. 对旁观者的评价 | 第32-33页 |
(三) 初中校园欺负中,男生旁观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33-37页 |
1. 不同年级的初中男生面对校园欺负存有不同旁观态度 | 第33-34页 |
2. 年龄的增长会让初中男生对校园欺负有所改观 | 第34页 |
3. 本地户口的初中男生旁观欺负事件高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学生 | 第34-35页 |
4.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初中男生看待校园欺负的想法 | 第35页 |
5. 父母教育程度决定初中男生面对校园欺负的处事原则 | 第35-37页 |
四、初中校园欺负中男生旁观行为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 第37-44页 |
(一) 七成以上旁观校园欺负的初中男生对受欺负者表示同情 | 第37-38页 |
(二) 仅有不足一成的初中男生有制止校园欺负的想法 | 第38-39页 |
(三) 大多数的初中的男生不会将旁观到的校园欺负告诉老师或家长 | 第39-40页 |
(四) 初中男生在围观校园欺负时存在报复心态 | 第40-41页 |
(五) 初中男生认为干涉校园欺负影响自身人际关系 | 第41-42页 |
(六) 初中男生不认同网络中恶意言词辱骂为校园欺负 | 第42-44页 |
五、初中校园欺负中男生旁观行为的教育对策 | 第44-47页 |
(一) 培养初中男生的是非观,以使他们能对欺负事件形成客观的责任判断 | 第44页 |
(二) 重视家校合作体制,健全初中男生的人格发展 | 第44-45页 |
(三) 增强初中男生的集体责任感,从而减少校园欺负的发生 | 第45-46页 |
(四) 以教师为榜样,引导初中男生提升解决欺负问题的能力 | 第46页 |
(五) 创建良好的学校道德环境,加强初中男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 第46-47页 |
六、研究不足及创新之处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1 | 第51-55页 |
附录2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