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对象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2 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与国内、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31页 |
2.1 国内、外村镇保护发展历程 | 第16-19页 |
2.1.1 国外历史村镇保护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1.2 国内历史村镇保护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2.2 国内、外相关理论发展研究 | 第19-23页 |
2.2.1 国外相关理论发展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国内相关理论发展研究 | 第20-23页 |
2.3 国外传统村镇保护实践--保护与发展并存的希腊圣托里尼岛 | 第23-26页 |
2.4 国内村镇保护实践 | 第26-30页 |
2.4.1 基于茶马古道特色文化的沙溪复兴工程 | 第26-28页 |
2.4.2 基于社区主导型旅游的诸葛八卦村遗产保护 | 第28-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3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原则与策略 | 第31-37页 |
3.1 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 | 第31-32页 |
3.1.1 古村落物质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 | 第31页 |
3.1.2 古村落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 | 第31页 |
3.1.3 古村落社会使命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 第31页 |
3.1.4 古村落原生态与商业化、空心化的矛盾 | 第31页 |
3.1.5 古村落文化价值观与经济价值观的矛盾 | 第31-32页 |
3.2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原则 | 第32-33页 |
3.2.1 整体性保护原则 | 第32页 |
3.2.2 原真性保护原则 | 第32页 |
3.2.3 可识别性原则 | 第32-33页 |
3.2.4 合理利用、持续保护原则 | 第33页 |
3.2.5 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原则 | 第33页 |
3.2.6 保护规划管理的分类别原则 | 第33页 |
3.3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策略 | 第33-34页 |
3.3.1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 | 第33-34页 |
3.3.2 文物古迹保护 | 第34页 |
3.3.3 自然环境和景观保护 | 第34页 |
3.3.4 非物质遗产保护 | 第34页 |
3.4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素 | 第34-37页 |
3.4.1 自然与环境 | 第35页 |
3.4.2 个性与小尺度 | 第35页 |
3.4.3 多功能利用 | 第35页 |
3.4.4 独特性 | 第35页 |
3.4.5 公共生活与邻里关系 | 第35-37页 |
4.松阳小槎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 | 第37-52页 |
4.1 松阳小槎村概况 | 第37页 |
4.2 松阳小槎村发展历史 | 第37-38页 |
4.3 松阳小槎村特色分析 | 第38-43页 |
4.3.1 村落格局特色 | 第38-39页 |
4.3.2 街巷空间特色 | 第39-40页 |
4.3.3 建筑群体特色 | 第40-41页 |
4.3.4 人文特色 | 第41-43页 |
4.4 松阳小槎村保护中的现存问题 | 第43-44页 |
4.4.1 新旧建筑的不和谐,割断建筑历史文脉 | 第43页 |
4.4.2 设施老化缺乏维修,流失传统景观形象 | 第43-44页 |
4.4.3 周围环境破坏严重,破坏村落整体风貌 | 第44页 |
4.5 松阳小槎村整体格局的保护 | 第44-46页 |
4.5.1 延续空间聚落形态 | 第44页 |
4.5.2 整体延续性保护框架 | 第44-46页 |
4.5.3 分区保护开发控制 | 第46页 |
4.6 松阳槎村自然生态空间保护 | 第46-47页 |
4.7 松阳小槎村人工物质空间保护 | 第47-49页 |
4.7.1 传统街巷系统保护规划 | 第47-48页 |
4.7.2 传统街巷空间保护整治规划 | 第48页 |
4.7.3 沿街立面的保护与更新 | 第48页 |
4.7.4 建筑分类及其保护方法 | 第48-49页 |
4.8 松阳小槎村精神文化空间的保护 | 第49-50页 |
4.9 松阳小槎村保护与旅游发展 | 第50-52页 |
4.9.1 旅游开发目标定位 | 第50-51页 |
4.9.2 景点的开发 | 第51-52页 |
5 松阳小槎村保护与开发的实施策略 | 第52-59页 |
5.1 保护与发展的合作模式 | 第52-54页 |
5.1.1 政府主导模式 | 第53页 |
5.1.2 公众参与模式 | 第53-54页 |
5.1.3 旅游开发模式 | 第54页 |
5.2 保护与开发管理 | 第54-57页 |
5.2.1 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保护与开发行为 | 第54-55页 |
5.2.2 建立常设管理部门,负责日常保护与开发管理 | 第55-57页 |
5.3 保护与开发实施机制 | 第57页 |
5.3.1 实施机制 | 第57页 |
5.3.2 实施保障 | 第57页 |
5.4 保护与开发的投融资方式 | 第57-59页 |
5.4.1 拓展资金筹措渠道 | 第57-58页 |
5.4.2 建立专项保护基金 | 第58页 |
5.4.3 选择合理经营模式 | 第58-59页 |
6 结语 | 第59-62页 |
6.1 小结 | 第59-60页 |
6.2 研究的感悟 | 第60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