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以海宁市麻泾港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页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第10-11页
        1.2.1 研究范围第10-11页
        1.2.2 概念界定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13页
        1.3.1 国外研究动态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动态第12-13页
    1.4 我国城市滨水景观现状及问题第13-14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第14-16页
        1.5.1 研究内容第14页
        1.5.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3 研究框架第15-16页
2 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6-21页
    2.1 基础生态学理论第16-17页
        2.1.1 限制因子原理第16页
        2.1.2 生态系统结构理论第16页
        2.1.3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第16-17页
        2.1.4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第17页
        2.1.5 生物多样性原理第17页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第17-18页
        2.2.1 源-汇理论第17页
        2.2.2 等级理论和尺度理论第17-18页
        2.2.3 空间异质性和景观格局理论第18页
        2.2.4 景观连接度理论第18页
    2.3 恢复生态学相关理论第18-19页
        2.3.1 演替理论第19页
        2.3.2 干扰-稳定理论第19页
        2.3.3 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第19页
    2.4 生态恢复的三个层次第19-20页
        2.4.1 物种层次第19-20页
        2.4.2 种群层次第20页
        2.4.3 景观层次第20页
    2.5 生态恢复的意义第20-21页
3 国内外相关实例分析与借鉴第21-28页
    3.1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第21-24页
        3.1.1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改造第21-23页
        3.1.2 美国圣安东尼奥河生态改造第23-24页
    3.2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第24-28页
        3.2.1 中国迁安三里河项目第24-26页
        3.2.2 上海苏州河梦清园第26-28页
4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第28-45页
    4.1 城市滨水景观的类型第28-30页
        4.1.1 按开发程度分类第28页
        4.1.2 按空间形态分类第28-29页
        4.1.3 按景观风格分类第29-30页
    4.2 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第30-31页
        4.2.1 丰富的水体景观第30页
        4.2.2 滨水区过渡景观第30-31页
        4.2.3 临近的陆域景观第31页
    4.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素第31-33页
        4.3.1 自然景观第31-32页
        4.3.2 人工景观第32页
        4.3.3 人文景观第32-33页
    4.4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与综合价值第33页
        4.4.1 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第33页
        4.4.2 滨水景观的综合价值第33页
    4.5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第33-38页
        4.5.1 保护并恢复城市水域环境第34-35页
            4.5.1.1 水域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第34页
            4.5.1.2 构建完整的水系网络第34页
            4.5.1.3 营造生态化滨水岸线第34-35页
        4.5.2 保护与重建生物栖息地第35页
            4.5.2.1 栖息地的选择第35页
            4.5.2.2 干扰效应分析第35页
        4.5.3 开辟并恢复生态廊道第35-36页
            4.5.3.1 河流廊道第35-36页
            4.5.3.2 道路廊道第36页
            4.5.3.3 生物廊道第36页
        4.5.4 恢复群落结构和功能第36-37页
            4.5.4.1 建立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第36-37页
            4.5.4.2 促进群落自然恢复第37页
        4.5.5 注重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第37-38页
            4.5.5.1 保护历史遗迹,延续文脉传承第37页
            4.5.5.2 挖掘地域特色,注重滨水文化第37-38页
    4.6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方法第38-45页
        4.6.1 改善水域环境第38-40页
            4.6.1.1 水体环境改善第38页
            4.6.1.2 恢复水域自然形态第38-39页
            4.6.1.3 栽植水质净化性水生植物第39-40页
        4.6.2 建设生态驳岸第40-42页
            4.6.2.1 自然原型生态驳岸第40-41页
            4.6.2.2 仿自然型生态驳岸第41页
            4.6.2.3 人工自然型驳岸第41-42页
        4.6.3 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与重建第42-43页
            4.6.3.1 建设滨水湿地,培育生境第42-43页
            4.6.3.2 局部创建片林与生态池塘第43页
            4.6.3.3 植物种植设计兼顾鸟类与昆虫栖息需求第43页
        4.6.4 生态廊道的开辟与恢复第43-44页
            4.6.4.1 扩大廊道宽带第43-44页
            4.6.4.2 连接开放绿地及滨水公园第44页
        4.6.5 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挖掘第44-45页
            4.6.5.1 尊重地域文化第44页
            4.6.5.2 人—文化—自然景观有机共生第44-45页
5 设计实践——海宁市麻泾港滨水景观设计第45-65页
    5.1 项目概况第45-53页
        5.1.1 项目背景第45页
        5.1.2 项目区位第45-48页
        5.1.3 现状问题与对策第48-53页
    5.2 设计原则与设计目标第53-54页
        5.2.1 设计原则第53-54页
        5.2.2 设计目标第54页
    5.3 规划设计第54-58页
        5.3.1 总体设计第54-56页
        5.3.2 功能分区第56页
        5.3.3 交通结构第56-58页
    5.4 麻泾港滨水景观生态恢复性设计第58-65页
        5.4.1 水域综合治理第58页
        5.4.2 生物栖息地恢复与重建第58-59页
        5.4.3 生态驳岸规划设计第59-61页
        5.4.4 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第61-64页
        5.4.5 文化保护与开发第64-65页
6 结论与建议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66页
    6.2 建议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图片索引第70-72页
个人简介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以贵州遵义播雅湿地公园为例
下一篇: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研究--以松阳县小槎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