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番木瓜简介 | 第10页 |
1.2 番木瓜环斑病毒 | 第10-11页 |
1.2.1 PRSV基本特征 | 第10-11页 |
1.2.2 PRSV病害特征 | 第11页 |
1.3 PRSV病害防治 | 第11-13页 |
1.4 弱毒株系的应用 | 第13-14页 |
1.5 交叉保护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1.6 弱毒株系获得 | 第15-17页 |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病毒来源及供试植物 | 第19页 |
2.1.2 菌株、质粒 | 第19页 |
2.1.3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19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8页 |
2.2.1 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强弱毒株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分析 | 第20页 |
2.2.2 引物设计合成 | 第20-21页 |
2.2.3 亚克隆pMD-M1-3、pMD-M4-6和pMD-M1-6的构建 | 第21-22页 |
2.2.4 4种PRSV-LM弱毒突变体及含gfp的PRSV-LM侵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22-23页 |
2.2.5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电击转化方法 | 第23-24页 |
2.2.6 突变体克隆侵染性检测和接种后的症状观察 | 第24页 |
2.2.7 强毒株PRSV-LM的攻毒实验 | 第24-25页 |
2.2.8 强毒株pPRSV-LM-GFP/CP的攻毒实验 | 第25-26页 |
2.2.9 pPRSV-LM-GFP/CP攻毒后荧光检测 | 第26页 |
2.2.10 pPRSV-LM-GFP/CP 攻毒后 RT-PCR检测 | 第26-28页 |
3 结果 | 第28-51页 |
3.1 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强弱毒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 第28-29页 |
3.2 亚克隆pMD-M1-3、pMD-M4-6和pMD-M1-6的构建 | 第29-31页 |
3.3 4种PRSV-LM弱毒突变体克隆及含加强毒株克隆的构建 | 第31-32页 |
3.4 弱毒突变体和含gfp强毒株克隆侵染性检测及致病相关位点分析 | 第32-35页 |
3.4.1 4种弱毒突变体克隆及含gfp强毒株克隆接种后病症表现 | 第32-33页 |
3.4.2 4种弱毒突变体及含gfp强毒株克隆接种后分子检测及荧光观察 | 第33-35页 |
3.4.3 影响PRSV-LM致病性的相关位点分析 | 第35页 |
3.5 强毒株pPRSV-LM的攻毒实验 | 第35-42页 |
3.5.1 pPRSV-LM与pGprsvm8间隔0天攻毒 | 第36-37页 |
3.5.2 pPRSV-LM间隔20天攻毒 | 第37-38页 |
3.5.3 pPRSV-LM间隔30天攻毒 | 第38-39页 |
3.5.4 pPRSV-LM间隔40天攻毒 | 第39-41页 |
3.5.5 攻毒60天后的交叉保护效果 | 第41-42页 |
3.6 强毒株pPRSV-LM-GFP/CP的攻毒实验 | 第42-47页 |
3.6.1 pPRSV-LM-GFP/CP间隔10天攻毒 | 第43-44页 |
3.6.2 pPRSV-LM-GFP/CP间隔20天攻毒 | 第44-45页 |
3.6.3 pPRSV-LM-GFP/CP间隔30天攻毒 | 第45-46页 |
3.6.4 pPRSV-LM-GFP/CP间隔40天攻毒 | 第46-47页 |
3.7 pPRSV-LM-GFP/CP攻毒后荧光观察 | 第47-48页 |
3.8 pPRSV-LM-GFP/CP攻毒后紫外灯观察 | 第48-49页 |
3.9 pPRSV-LM-GFP/CP攻毒后RT-PCR检测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5页 |
4.1 PRSV-LM毒力弱化相关位点分析 | 第51-52页 |
4.2 用于交叉保护的弱毒株 | 第52页 |
4.3 影响交叉保护作用的因素 | 第52-53页 |
4.4 三种弱毒株的交叉保护效果比较 | 第53-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