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荔枝果皮“滞绿”现象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 镁营养影响植物器官着色问题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色素代谢关键酶和相关激素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4 转录组学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5 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6 创新点 | 第14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2.3 仪器与设备 | 第17页 |
2.4 试验设计、取样及样品处理方法 | 第17页 |
2.5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17-21页 |
2.5.1 果皮色度角 | 第17-18页 |
2.5.2 果肉可溶性糖含量 | 第18页 |
2.5.3 果皮花色素苷含量 | 第18页 |
2.5.4 果皮叶绿素含量 | 第18页 |
2.5.5 果皮ABA含量 | 第18页 |
2.5.6 果皮乙烯释放量 | 第18页 |
2.5.7 果皮叶绿素酶(Chlase)活性 | 第18页 |
2.5.8 果皮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PaO)活性 | 第18-19页 |
2.5.9 果皮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 | 第19页 |
2.5.10 果皮矿质元素含量 | 第19页 |
2.5.11 RNA分离,文库建立以及EST测序 | 第19页 |
2.5.12 基因的从头组装,功能注释以及表达注释 | 第19-20页 |
2.5.1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0-21页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6页 |
3.1 果皮着色与果肉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2-24页 |
3.1.1 果皮颜色的动态变化 | 第22页 |
3.1.2 果肉含糖量的动态变化 | 第22-23页 |
3.1.3 果皮花色素苷和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3-24页 |
3.2 果皮激素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24-27页 |
3.2.1 果皮脱落酸(AB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4页 |
3.2.2 果皮乙烯释放量的动态变化 | 第24-25页 |
3.2.3 果皮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25页 |
3.2.4 果皮脱镁叶绿酸a单加氧酶(PaO)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25-26页 |
3.2.5 果皮叶绿素酶(Chlase)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26页 |
3.2.6 Mg处理对色素、内源激素含量和相关酶活性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 果皮K、Ca、Mg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7-31页 |
3.3.1 果皮全K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7页 |
3.3.2 果皮水溶性K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7-28页 |
3.3.3 果皮全C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8页 |
3.3.4 果皮水溶性C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8-29页 |
3.3.5 果皮全Mg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29-30页 |
3.3.6 果皮水溶性Mg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0页 |
3.3.7 果皮K、Ca、Mg全量与水溶性含量相互间的多元线性偏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3.3.8 果皮色素含量与果皮K、Ca、Mg含量的一元指数函数相关性分析 | 第31页 |
3.4 荔枝果皮转录组结果分析 | 第31-46页 |
3.4.1 荔枝果皮参考转录组的测序、组装以及注释结果 | 第31-34页 |
3.4.2 功能分类 | 第34-36页 |
3.4.3 Mg处理不同时期间的差异基因表达,以及同时期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基因表达 | 第36-43页 |
3.4.4 Mg处理对参与类黄酮和花色素苷生物合成,以及ABA信号转导途径基因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5 不同处理间与类黄酮和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44-45页 |
3.4.6 实时定量PCR分析验证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4.1 Mg处理解决妃子笑荔枝果皮“滞绿”问题的可能机制 | 第46-47页 |
4.2 叶面喷施Mg肥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及K、Ca、Mg含量的影响 | 第47页 |
4.3 Mg处理解决妃子笑荔枝果皮“滞绿”问题的分子机制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硕士论文发表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